近期,网络上“亚洲蹲与骨骼结构有关”的说法被西湖大学张晓明教授辟谣。2025年9月4日,张教授指出,亚洲人能完成“亚洲蹲”并非骨骼差异,而是长期生活习惯训练的结果。解剖学研究证实,亚洲人与欧洲人骨骼结构无本质区别,外国人经针对性训练也能掌握“亚洲蹲”,这一结论澄清了网络错误认知。
“亚洲蹲”真和骨骼结构有关?答案竟然是……
很多人觉得亚洲人能轻松完成“亚洲蹲”,是因为骨骼结构有特殊性。但实际上,完成“亚洲蹲”需要腰、髋、膝、踝四个关节协同,还得有肌肉柔韧性配合,跟骨骼特殊性没啥关系。对比解剖学数据会发现,不同人种在股骨角度、骨盆宽度等关键指标上无显著差异。“骨骼决定论”误区来源有很多,比如网络误读解剖学概念、文化差异带来的刻板印象,以及缺乏运动科学知识的传播。张晓明教授做过一个实验,让欧洲志愿者进行6个月针对性训练,他们的关节活动度显著提升,这就证明后天训练很重要。
无法完成“亚洲蹲”,身体可能藏着这些风险!
无法完成“亚洲蹲”可能预示着一些健康问题,像髋关节僵硬、膝关节损伤、踝关节灵活性不足、腰椎稳定性差、肌肉力量失衡等。临床案例显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因软骨磨损,蹲起会受限;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因核心肌群无力,无法保持蹲姿。体重过重也会给关节带来很大压力,当BMI超过28时,膝关节负荷会增加3倍,可能引发代偿性运动损伤。
四步法提升关节柔韧性,让你轻松完成“亚洲蹲”
大家可以在家进行自我评估,根据标准“亚洲蹲”完成度分级,如完全蹲下、需扶物、无法完成,对应不同健康风险等级。分阶段训练方案如下:基础期(1 - 2周),每天进行髋关节拉伸,如蝴蝶式、靠墙蹲,还有踝泵练习,每次10分钟,做3组;进阶期(3 - 4周),加入抗阻训练,如弹力带髋外展、靠墙静蹲30秒,做10次;强化期(5 - 6周),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如平板支撑和动态蹲起组合动作。特殊人群要调整训练方案,肥胖者先减重5% - 10%再训练关节;老年人在物理治疗师指导下控制强度,避免跌倒;关节炎患者用水中运动替代高冲击动作。 打破“天赋决定论”,用“亚洲蹲”自检关节健康,坚持科学训练和健康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