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长沙市第四医院新生儿科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急救。一位家长误把生石灰型干燥剂当成药物,喂给了4个月大的婴儿。情况十分危急,家长火速将婴儿送到医院急诊。新生儿科团队迅速反应,为婴儿进行了洗胃,还采取了保护胃肠黏膜、促进排泄等一系列治疗措施。好在抢救及时,婴儿最终脱离危险康复出院。这起事件暴露出家庭在安全管理和健康认知方面存在明显漏洞。
干燥剂误食:婴幼儿的致命“杀手”?
干燥剂有硅胶型和生石灰型两种。硅胶型虽无毒,但也别让孩子误食;而生石灰型则具有强腐蚀性,非常危险。生石灰遇水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这可是强碱性物质。婴幼儿的黏膜十分脆弱,代谢系统也没发育完全,一旦误食生石灰型干燥剂,消化道就会受到严重破坏,可能会出现灼伤、溃疡,甚至穿孔。儿科急诊数据显示,误食生石灰型干燥剂的婴幼儿死亡率可达20%-30%,这起事件给所有家长敲响了警钟。
四大风险点,教你应对有方
- 物品混放导致误认:干燥剂和药品外观相似,很多家庭又没有分类标识,特别容易搞错。建议用透明带标签的容器分类存放物品,把药品和干燥剂分区域管理,别放在同一个抽屉或药箱里。
- 药品安全意识薄弱:不少家庭没有把药品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像高处或者锁起来的柜子。大家要遵循“药品上锁 + 高处存放”原则,散装药或瓶装药最好加装安全盖。
- 看护者认知不足:很多家庭成员没接受过基础急救培训,也不了解干燥剂的危害。社区可以开展婴幼儿安全讲座,重点教大家鉴别干燥剂类型,比如看看包装上有没有标注“生石灰”或“不可食用”。
- 紧急处理误区:有些家长在孩子误食干燥剂后,可能会自行催吐或者喂水,这样反而会加重伤害。正确做法是“禁止催吐、立即就医”。如果是生石灰型干燥剂,先用干布清除没入口的颗粒,千万别冲洗或喂水。
分层预防,守护家庭健康
- 一级预防(环境改造):家庭要进行“危险品清单”排查,把干燥剂、药品、化学品等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还可以使用智能药盒或电子锁药箱,借助物联网技术提醒用药安全。
- 二级预防(认知强化):定期开展家庭安全演练,模拟误食场景,教育孩子“不碰不明物品”。老年看护者要参加社区组织的急救课程,学会区分干燥剂类型,掌握紧急联络流程。
- 三级预防(医疗响应):医院可以在儿科急诊增设“误食快速通道”,针对腐蚀性物质制定标准化抢救流程,缩短黄金救治时间。 这起事件给我们上了一堂深刻的安全教育课。家庭、社区和医疗机构都要负起责任,家庭要建立安全防护机制,社区提供培训资源,医疗体系完善应急响应。家长们要定期检查家庭储物环境,参加急救培训课程,网购时注意商品附带的干燥剂分类标识。大家一起主动学习安全知识,提升家庭健康素养,别让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