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医保局启动了全国中成药价格治理行动,这一行动犹如一颗投入医药市场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通报显示,中成药跨省份间日均治疗费用价差最高达915倍,像黑龙江某款小活络丸日费用从998元降至1.09元,降幅超99%。广西、辽宁等地要求药企在7月底前完成价格调整,逾期未达标者将面临医保拒付等处罚。此次行动聚焦安宫牛黄丸、双黄连注射液等常用药,旨在推动价格回归合理区间。
中成药价差为何这么大?政策如何精准整治?
通报指出,中成药价差源于多重因素。药材质量方面,如生脉饮,用党参或红参成本就不同;剂型差异上,独一味胶囊与滴丸成本差距可达10倍;质量标准也存在浮动情况;更有独家品种垄断市场,如乌灵胶囊全国仅一家生产。国家医保局将日均费用差超10倍、挂网价高于100元的药品列为整治重点,涉及8.8万种挂网药中的大量常用药。 地方也积极响应,采取了一系列执行机制。广西对169个高价药划定“红黄标”,超最低价3倍挂黄标、5倍直接红标;江苏自8月起对红标药品医保零支付;内蒙古强制规定板蓝根颗粒日费用不得超过5元。这些措施通过价格上限与医保支付联动,倒逼药企调整定价策略。
降价让患者受益,为何还会引发争议?
慢性病患者成为最大受益群体,专家预计高血压、糖尿病等用药价格可能回落30%-50%,年节省费用可达数千元。然而,降价也引发了质量担忧。广誉远指出其西黄丸因天然原料成本高昂,若强行降价可能被迫改用人工替代品。医改专家徐毓才警示,缺乏统一质量标准可能导致企业通过简化工艺维持利润,削弱疗效。 同时,行业也在经历转型与市场调整。部分药企转向大健康领域,同仁堂推出养生水、东阿阿胶跨界咖啡、片仔癀研发艾灸床,反映中成药企业正逃离传统院内市场。而且,低价药的包装简化,如板蓝根颗粒新包装标注“日治疗费5元”,表明行业从“高价营销”向“成本透明”转型的初步尝试。
未来改革方向在哪?长效机制如何建设?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邓勇建议,需区分道地药材与普通原料、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成本差异,避免“一刀切”降价。安徽、湖北等地试点中医病种按床日付费、DIP分组倾斜等政策,探索将中医药特色纳入医保支付体系。 未来需结合集采、信用评价、质量标准升级等手段,建立“成本+疗效”双维定价模型。国家医保局强调,改革目标是让“价格回归价值,疗效定义药品”,推动中医药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优先,同时为传承创新提供可持续路径。 此次中成药价格治理不仅是数字层面的调整,更是医药价值重构的关键步骤。通过挤压价格泡沫、推动行业转型,改革既减轻患者负担,也倒逼企业提升质量标准与创新能力。长远来看,建立科学定价机制与医保支付协同体系,将助力中医药在传承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最终惠及全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