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科学探索医药资讯

膦乙酸盐Fosfonet

更新时间:2025-06-21 00:36:35

一、药物基本属性

药品分类
化学药品(合成的膦酸衍生物类抗病毒药)。

来源与性状

管理级别

临床价值

二、核心功效与临床应用

三、使用禁忌与注意事项

副作用
膦乙酸盐的副作用谱预计与膦甲酸钠高度相似,主要源于其作用机制和化学特性:

  1. 肾毒性:最常见且严重的副作用。表现为血清肌酐升高、肌酐清除率降低、急性肾损伤。与药物直接损伤肾小管有关。风险随剂量、疗程、输注速度、脱水状态、合并使用其他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环孢素、他克莫司、非甾体抗炎药)而增加。
  2. 电解质紊乱
    • 低钙血症:非常常见且可能严重(导致感觉异常、手足搐搦、癫痫发作、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源于药物螯合离子钙。
    • 低镁血症:常见,可加重低钙症状和神经肌肉兴奋性。
    • 低钾血症:常见。
    • 低磷血症或高磷血症:均有报道。
    • 高钙血症:偶见(可能因骨释放钙或肾性原因)。
  3. 血液系统毒性:贫血(常见)、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4. 中枢神经系统:头痛、头晕、感觉异常、震颤、癫痫发作(可能与电解质紊乱相关)、幻觉、精神病样症状。
  5. 胃肠道:恶心、呕吐、腹泻、腹痛。
  6. 肝脏:肝功能异常(ALT/AST升高)、肝炎(罕见)。
  7. 局部反应:输注部位炎症、血栓性静脉炎。
  8. 生殖系统:阴茎溃疡(与膦甲酸钠报告类似)。
  9. 代谢:高钠血症(因制剂含钠离子)、乳酸脱氢酶(LDH)升高。
  10. 心血管:QT间期延长(尤其存在低钾、低镁、低钙时)、心律失常、低血压或高血压。
  11. 其他:疲劳、发热、皮疹。

禁忌与风险

  1. 绝对禁忌
    • 已知对膦乙酸盐或其任何成分严重过敏者。
    • 严重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显著降低,具体阈值缺乏明确数据,参考膦甲酸钠通常禁用于CrCl <0.4 mL/min/kg)。
  2. 相对禁忌/高风险情况(需极其谨慎评估风险获益比)
    • 已有肾功能损害:基线肾功能不全是发生严重肾毒性的最主要风险因素。使用前必须评估基线肾功能(CrCl),使用期间需密切监测并调整剂量。
    • 电解质紊乱:基线存在低钙、低镁、低钾或高磷的患者风险极高。使用前必须纠正电解质失衡,使用期间需频繁监测并补充。
    • 脱水:增加肾毒性风险。使用前及使用期间必须保证充分水化。
    • 合并使用肾毒性药物:显著增加肾衰竭风险。应尽可能避免联用。
    • 心脏病(尤其QT间期延长、心律失常史):电解质紊乱可诱发或加重心脏问题。
    • 癫痫或神经系统疾病史:电解质紊乱(尤其低钙)可能诱发癫痫发作。
    • 妊娠和哺乳:动物研究显示生殖毒性。人类数据极其缺乏。仅在母亲获益明确大于胎儿潜在风险时考虑使用(通常仅限于挽救生命的情况)。对哺乳的影响未知,应避免哺乳。
    • 儿童: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极其有限。

注意事项

  1. 必须严格遵医嘱:膦乙酸盐的使用必须在有经验的传染病或相关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作为实验性治疗
  2. 肾功能监测:治疗前、治疗期间(至少每周2-3次,急性期可能需更频繁)及治疗后密切监测血清肌酐和计算肌酐清除率(CrCl)。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是必须的
  3. 电解质监测与补充:治疗前、治疗期间(至少每日,尤其在诱导期)及治疗后必须密切监测血清钙、镁、钾、磷等离子浓度。积极预防性补充(尤其是钙、镁)或在出现异常时及时纠正至关重要。心电图监测QTc间期有助评估风险。
  4. 充分水化:静脉输注前后通常需要给予生理盐水(如500-1000 mL)进行水化,以降低肾毒性风险。但需注意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容量负荷。
  5. 控制输注速度:需严格按照推荐速度(通常缓慢静滴)给药。快速输注可导致血药浓度过高,显著增加肾毒性和电解质紊乱风险。
  6. 避免与其他肾毒性药物联用:如必须联用,需极其谨慎,加强监测。
  7. 血液学监测:定期监测全血细胞计数。
  8. 肝功能和胰腺酶监测:定期监测。
  9.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监测:注意患者是否出现神经系统异常症状。
  10. 药物相互作用:潜在相互作用包括与其他肾毒性药物、影响电解质药物(利尿剂)、延长QT间期药物、经肾小管分泌竞争排泄的药物等。具体相互作用研究数据匮乏,需高度警惕。
  11. 患者宣教:告知患者可能发生的严重副作用(尤其是肾毒性、电解质紊乱症状、癫痫征兆),强调及时报告不适症状的重要性及严格遵循监测计划。

重要医疗建议强调


参考文献

  1. De Clercq, E. (2003). Clinical potential of the acyclic nucleoside phosphonates cidofovir, adefovir, and tenofovir in treatment of DNA virus and retrovirus infections.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 16(4), 569–596.
    • (核心综述,阐述膦甲酸钠及膦酸类药物的作用机制、谱和毒性。虽主要聚焦膦甲酸钠、西多福韦等,但奠定了对膦乙酸盐同类药物特性的理解基础)
  2. Chrisp, P., & Clissold, S. P. (1991). Foscarnet. A review of its antiviral activity, pharmacokinetic properties and therapeutic use in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 with cytomegalovirus retinitis. Drugs, 41(1), 104–129.
    • (经典综述,详细描述膦甲酸钠的药理、临床和安全性特征。作为结构功能最接近的同类药物,其数据是推断膦乙酸盐特性的主要依据)
  3. Oberg, B. (1989). Antiviral effects of phosphonoformate (PFA, foscarnet sodium).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40(2), 213–285.
    • (早期全面综述,涵盖膦甲酸钠的作用机制和体外/体内活性,有助于理解膦酸类抗病毒药的共性和潜在差异)
  4. DrugBank Entry: Fosfonet (Accession Number DB05118).
    • (提供膦乙酸盐的化学结构、靶点、作用机制、理化性质等基本信息,确认其研发状态为“Investigational”或类似)
  5. PubChem Compound Summary for CID 3084981 (Phosphonoacetate).
    • (提供膦乙酸(膦乙酸盐的母体酸)的化学标识、结构和基本性质信息)
  6. Locatelli, A., et al. (1987). Activity of foscarnet and phosphonoacetate against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 vitro.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31(1), 89–93.
    • (体外研究,同时比较了膦甲酸钠(Foscarnet)和膦乙酸(Phosphonoacetate)对HIV的抑制作用,是少数直接涉及膦乙酸盐(以膦乙酸形式)抗病毒活性的文献)
  7. Safrin, S. (2019). Antiviral Agents. In: Bennett JE, Dolin R, Blaser MJ, eds. Mandell, Douglas, and Bennett'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9th ed.). Elsevier.
    • (权威感染病学教科书章节,系统综述各类抗病毒药。其中膦酸类部分主要论述膦甲酸钠的标准临床应用和毒性管理,未提及膦乙酸盐作为常规治疗选项,印证其限制使用状态)
  8. AIDSinfo.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Opportunistic Infections in Adults and Adolescents with HIV. (Latest Version).
    • (美国官方HIV相关机会感染指南。CMV、HSV/VZV等章节中仅推荐膦甲酸钠用于耐药或不能耐受一线药物的情况,无膦乙酸盐推荐,证实其非标准治疗地位)
  9.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EASL). EAS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2017). Journal of Hepatology, 67(2), 370–398.
    • (权威乙肝指南。未将膦乙酸盐列为治疗选择,反映其在HBV治疗中无地位)

关键点说明

条目膦甲酸钠XM5XQ9
条目膦乙酸盐XM8Z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