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装冲突中核武器的其他和未特指效应Unspecified Use of nuclear weapons during armed conflict
更新时间:2025-10-09 15:50:52
关键词
索引词Use of nuclear weapons during armed conflict、在武装冲突中核武器的其他和未特指效应、在作战行动或武装冲突中涉及使用脏弹NOS [possible translation]、在作战行动或武装冲突中涉及使用脏弹NOS
别名核辐射效应、核爆效应、核武器间接效应、核武器综合效应、核战争效应、核武器不明确效应、核武器未知效应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详细请查阅ICD11官网
导致损伤的物体或物质XE72J手枪
XE0Q9步枪
XE4KC子弹
XE32H猎枪
XE6YZ气枪
XE9F9电棒、电枪
XE203辣椒喷雾
XE61H棍棒、棒子
XE9PM设计为武器的箭或弩
XE174设计为武器的刀
XE3KV设计为武器的长矛、标枪
XE598剑、匕首、刺刀、砍刀、短刀、短剑
武装冲突的方面XE0EG冲突的类型,公民暴乱
XE7HW冲突的类型,冲突后事件
XE324冲突的类型,战争
XE4RJ冲突的类型,宣布为恐怖主义
XE2RB冲突的类型,内战或游击战
XE2WZ平民
XE3P0在武装冲突中伤员的角色未知
XE42H军事人员
在武装冲突中核武器的其他和未特指效应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在武装冲突中使用核武器所导致的伤害涉及广泛的病理生理过程。这些伤害不仅包括由爆炸产生的热辐射、冲击波以及贯穿辐射(直接电离辐射)引起的即时效应,还包括放射性尘埃造成的长期健康问题。具体而言,根据ICD-11编码PK1Z,在武装冲突中核武器的其他和未特指效应是指那些没有明确分类或未详细描述的核武器相关伤害。
医学定义
从医学角度来看,在武装冲突中核武器的其他和未特指效应主要涵盖了多种复杂的创伤类型,包括但不限于:
- 急性放射综合征(ARS):短时间内接受高剂量电离辐射后发生的全身性疾病,按照受照剂量不同可分为造血型、胃肠型和脑型。
- 局部放射损伤:特定身体部位(例如皮肤)的高剂量照射可引起局部坏死或其他病变。
- 迟发效应:即使幸存下来,受害者也可能在未来数年至数十年间经历包括白血病在内的各种恶性肿瘤发病率升高。
此外,这些效应还可能包括复合伤情,即同时遭受多种类型伤害的情况,这使得治疗更为复杂。
病因学特征
-
物理机制:
- 爆炸能量释放:核裂变/聚变反应瞬间释放出的能量以多种形式传播开来,其中大部分转化为热能与动能。
- 电磁脉冲(EMP):伴随核爆炸产生的强大电磁场会对电子设备造成破坏,影响救援行动及医疗设施运行。
- 放射性尘埃:裂变产物悬浮于空中随后降落至地面,覆盖范围广且持续时间长,增加了人群接触机会。
-
传播途径与暴露因素:
- 主要暴露方式:
- 外部照射:直接暴露于放射源下,常见于爆炸现场及其附近区域。
- 内照射:通过呼吸或食物链摄入放射性物质后沉积于体内组织中。
- 高危群体:战区平民、军事人员特别是那些缺乏适当防护措施者面临极高风险;救援工作者也容易因二次污染而受到影响。
- 合并感染高发机制:免疫功能下降加上伤口处理不当极易引发细菌感染,加重病情复杂度。
病理机制
-
热辐射(光辐射):
- 爆炸产生的高温可在瞬间造成皮肤和其他组织的烧伤,包括视网膜损伤。
-
冲击波(爆轰波):
- 由高速膨胀气体形成的冲击波能够导致建筑物倒塌以及人体内部器官的机械性损伤,如肺挫伤、耳膜破裂等。
-
贯穿辐射(直接电离辐射):
- γ射线与中子流穿透人体引起细胞DNA损伤,引发急性放射病,表现为恶心呕吐、骨髓抑制、免疫系统衰竭等症状。
-
放射性污染:
- 裂变产物沉降后通过吸入或摄入进入体内,长期作用于人体产生慢性健康问题,如癌症风险增加。
参考文献:国防教育科普资料、《核武器与核事件医学防护学》等相关文献、国际红十字会关于战争与武装冲突中的医疗救护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