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交叉后视路疾患Disorder of post chiasmal visual pathways
更新时间:2025-05-27 23:47:34
关键词
索引词Disorder of post chiasmal visual pathways、视交叉后视路疾患、视束、膝状体核及视放射疾患、其他视路疾患
同义词Disorders of other visual pathways、Disorders of optic tracts, geniculate nuclei and optic radiations
别名视交叉后段疾病、视交叉之后视路障碍、视交叉后区疾病
视交叉后视路疾患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影像学检查阳性:
- 磁共振成像(MRI):显示视交叉、视束、膝状体核及视放射等结构的异常信号或占位性病变。
-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发现占位性病变或钙化灶。
-
支持条件(临床与影像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视野缺损:双颞侧偏盲或象限性视野缺损。
- 视力下降:单眼或双眼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严重者可致失明。
- 瞳孔反应异常: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障碍(RAPD),表现为一侧瞳孔对光反射迟钝。
- 色觉异常:颜色识别能力减弱,尤其是红绿色盲较为常见。
- 对比敏感度降低:即使在良好光照条件下,物体轮廓也显得模糊不清。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影像学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典型临床表现(如双颞侧偏盲、视力下降等)。
- 通过视野检查、视觉诱发电位(VEP)或其他相关检查发现视觉传导通路功能异常。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
- 磁共振成像(MRI):
- 异常意义:显示视交叉、视束、膝状体核及视放射等结构的异常信号或占位性病变,有助于定位和定性诊断。
-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 异常意义: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发现占位性病变或钙化灶,尤其适用于急性出血等情况。
-
视野检查:
- 视野计检查:
- 异常意义:发现典型的双颞侧偏盲或象限性视野缺损,是诊断视交叉后视路疾患的重要手段之一。
-
眼底镜检查:
- 眼底改变:
- 异常意义:检查视神经萎缩和其他眼底改变,如视盘水肿、视网膜静脉充血或出血,有助于评估病变的严重程度。
-
视觉诱发电位(VEP):
- 功能状态评估:
- 异常意义:评估视觉传导通路的功能状态,有助于定位病变,特别是对于早期或轻度病变的诊断。
-
荧光素血管造影(FFA):
- 视网膜血管情况:
- 异常意义:在某些情况下,用于评估视网膜血管的情况,如血管炎或渗漏,有助于排除其他眼部疾病。
-
血液检查:
- 炎症标志物:
- 异常意义:如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升高,提示可能有炎症性疾病。
- 免疫指标:
- 异常意义:如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等,有助于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影像学检查:
- MRI异常:显示视交叉、视束、膝状体核及视放射等结构的异常信号或占位性病变,直接支持诊断。
- CT异常: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发现占位性病变或钙化灶,特别是在急性出血的情况下。
-
视野检查:
- 双颞侧偏盲:典型的双颞侧偏盲是视交叉正中部受损的重要体征。
- 象限性视野缺损: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可能出现颞上象限或颞下象限的视野缺损。
-
眼底镜检查:
- 视神经萎缩:特别是双眼视神经萎缩,提示长期慢性病变。
- 视盘水肿:视盘边界模糊,提示颅内高压。
-
视觉诱发电位(VEP):
- 波形异常:VEP波形延迟或消失,提示视觉传导通路的功能障碍。
-
荧光素血管造影(FFA):
- 血管异常:如血管炎、渗漏等,有助于排除其他眼部疾病。
-
血液检查:
- 炎症标志物升高:C反应蛋白(CRP)显著升高(>50 mg/L),提示炎症性疾病。
- 免疫指标异常: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等阳性,提示自身免疫性疾病。
-
脑脊液检查:
- 细胞数和蛋白质水平升高:提示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或感染。
- 寡克隆带阳性:提示多发性硬化症等脱髓鞘疾病。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于影像学证据(如MRI),结合典型症状及全面的眼科检查。
- 辅助检查以影像学(如MRI、CT)和视觉功能检查(如视野计、VEP)为主,有助于定位和定性诊断。
- 实验室异常意义需综合解读,重点关联影像学结果(如MRI异常信号)和视觉功能检测结果(如视野缺损)。
权威依据:《眼科全书》、《神经眼科学》、《西医眼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