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词Dermatoses of infancy、其他特指的婴儿期皮肤病、婴儿脓疱型银屑病、白细胞介素-36受体拮抗剂缺乏症、DITRA[白细胞介素-36受体拮抗剂缺乏症]、主要在婴儿期出现的其他皮肤病、婴儿肢端脓疱病、婴儿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婴儿嗜酸性脓疱病、新生儿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 [possible translation]、新生儿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婴儿足丘疹
缩写其他特指婴儿期皮肤病、EH40Y
别名DITRA
其他特指的婴儿期皮肤病(EH40.Y)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金标准(确诊依据):
病理学确诊:皮肤活检显示特征性组织病理改变(如无菌性脓疱、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毛囊或表皮海绵水肿)。
基因检测阳性(仅限特定亚型):
DITRA患者检出IL36RN基因致病性突变。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要素):
年龄限制:症状首次出现于出生至2岁之间。
典型皮损:至少符合下列1项:
无菌性脓疱(婴儿脓疱型银屑病/肢端脓疱病)
毛囊周围丘疹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
足部特发性丘疹(婴儿足丘疹)
排除诊断:需排除特应性皮炎、银屑病、感染性脓疱病等独立分类疾病。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实验室证据: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0.5×10⁹/L(提示过敏或炎症反应)。
血清总IgE ≥60 kU/L(婴儿年龄调整值)。
诱发因素:
尿布区域摩擦史、近期感染史或家族过敏史。
动态观察:
皮损对局部抗炎治疗(如弱效糖皮质激素)有响应。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初步评估] --> B[皮肤视诊与触诊]
A --> C[基础实验室筛查]
B --> D[疑似遗传性疾病?]
D -- 是 --> E[基因检测(IL36RN等)]
D -- 否 --> F[皮肤活检]
C --> G[血常规+嗜酸粒细胞计数]
C --> H[血清总IgE]
F --> I[病理分型确认]
G & H --> J[炎症/过敏评估]
判断逻辑:
皮肤活检:
脓疱内无细菌(Gram染色阴性)→ 支持无菌性脓疱病。
毛囊周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 诊断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
血常规:
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 脓疱皮损 → 提示嗜酸性毛囊炎可能。
基因检测:
全身性脓疱伴发热 → 优先排查IL36RN突变(DITRA)。
血清IgE:
IgE升高 + 反复丘疹 → 需排除特应性皮炎混淆。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血常规:
嗜酸性粒细胞 >0.5×10⁹/L:
意义:提示Th2型免疫激活,常见于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或过敏相关皮肤病。
处理:评估是否需抗组胺治疗或排查寄生虫感染。
中性粒细胞升高:
意义:可能提示继发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处理:加做细菌培养,必要时启用抗生素。
免疫学检查:
血清总IgE >60 kU/L(婴儿参考值):
意义:反映特应性体质,可能加重皮肤屏障缺陷。
处理:建议母乳喂养调整或低敏配方奶。
病原学检查:
细菌培养阳性:
意义:多为继发感染(非原发病因),需鉴别原发性感染性疾病。
处理: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外用/口服抗生素。
皮肤活检病理:
表皮内海绵水肿:
意义:提示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或早期特应性皮炎。
真皮层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意义:确诊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的核心依据。
四、诊断流程要点
第一步:通过年龄(≤2岁)+ 特征性皮损初步锁定疾病范畴。
第二步:活检/基因检测区分具体亚型(如DITRA需基因确诊)。
第三步:实验室检查(嗜酸粒细胞、IgE)评估免疫状态。
第四步:排除类似疾病(如脓疱疮需细菌培养阳性)。
注:约30%病例无法明确亚型,归类为"未特指婴儿皮肤病"(EH40.Z),需定期随访皮损演变。
参考文献:
WHO《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
Rook's Textbook of Dermatology(第9版)
《儿童皮肤病学》(Harper编著)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2023) DITRA诊断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