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厦门6岁男童童童在沙滩玩耍时被鱼鳍划伤,险些截肢。起初父母对伤口未重视,次日童童高烧、呕吐,送医后确诊创伤弧菌感染,所幸送医及时脱离危险。这一事件给大家敲响警钟,小小的海洋生物划伤可能带来致命感染。
创伤弧菌究竟是什么?为何如此致命?
创伤弧菌是一种嗜盐性细菌,广泛存在于温暖海水和海洋生物(像鱼、虾、蟹)体内,夏季最为活跃。它主要通过破损皮肤(如划伤、擦伤)或消化道(生食海鲜)进入人体。伤口感染潜伏期仅16小时,败血症潜伏期26小时,致病性极高。与普通细菌感染不同,它能快速引发组织坏死、多器官衰竭,死亡率超50%。就像童童,死鱼携带细菌,伤口又暴露在沙滩的盐水中,加速了细菌繁殖。
感染症状有哪些?如何抓住黄金救治期?
创伤弧菌感染初期,伤口会红肿、疼痛剧烈;中期皮肤变黑、出现水疱,还会发热;严重时会出现低血压、器官衰竭。从感染到出现严重症状,关键窗口期在16 - 26小时,所以早期识别症状很重要。“黄金救治期”指的是在症状出现后24小时内就医,能显著提高生存率,但很多人会把症状和普通伤口混淆,从而延误治疗。童童父母一开始没重视小伤口,导致病情加重,这警示大家不能小看小伤口。
受伤后如何急救?医疗干预措施有哪些?
如果不小心被海洋生物划伤,现场急救很关键。要立即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别让海水或盐水接触伤口,也不要涂抹药膏或包扎,尽快用抗生素药膏覆盖后去就医。就医时,一定要去具备血液培养和创伤弧菌检测能力的三甲医院,优先用多西环素联合头孢类药物等抗生素治疗。如果病情严重,组织坏死无法逆转,医生可能会建议截肢来防止感染扩散,这需要医生评估后快速决策。
哪些人是高风险人群?如何预防感染?
普通人群在海边活动时,要穿防滑鞋,别赤脚行走;处理海鲜时戴手套;伤口没愈合就别接触海水。而肝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者属于高风险人群,他们感染创伤弧菌后死亡率高达90%,所以要严格避免接触海水和海鲜,一旦受伤要马上就医。沿海地区应加强创伤弧菌科普宣传,海滩管理部门在警示牌标注风险,医疗机构储备快速检测与治疗方案。 创伤弧菌感染虽罕见但致命,大家要重视海洋伤口,高危人群主动规避,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