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媒体发布了“大食物观里的人民情怀”系列报道。国家领导人提出的“大食物观”,旨在构建涵盖陆地、海洋、森林等多维度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保障粮食安全,满足人民对健康饮食的多样化需求。权威媒体指出,“大食物观”不仅关乎粮食安全,更是通过科技与生态平衡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路径。
营养多样,远离慢病威胁
当前,中国部分居民饮食结构仍较单一,一些地区以主粮为主,肉蛋奶、水产品及森林食品摄入不足,导致微量营养素缺乏,增加了肥胖、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风险。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膳食结构与慢性病密切相关。比如,增加深海鱼类摄入等多样化饮食,能降低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为改善这一状况,家庭可建立“彩虹饮食法”,每日摄入5 - 7种颜色食物;政策上推动“蓝色粮仓”建设,推广低脂高蛋白的深海养殖;社区开展营养教育,普及松茸、山药等森林食品的营养价值。
保障食品安全,靠可持续生产技术
深远海养殖可能面临抗生素残留、重金属污染问题,森林食品开发也存在农药滥用风险,威胁消费者健康。对比福建、山东两地水产养殖监管,福建通过“生态循环养殖模式”降低了药物使用量。为保障食品安全,可推广区块链溯源系统,实现水产品“从养殖到餐桌”全程可追溯;在森林种植中应用智能传感器,精准灌溉减少化肥用量;建立国家层面的“大食物安全标准体系”,覆盖陆海空全品类。
平衡生态与开发,守护健康家园
森林资源开发需平衡生态保护与食物供给,过度采集野生菌类可能导致土壤退化,破坏生态链。不过,也有科学的解决方案,如推广“林下经济”模式,像云南的松茸人工抚育技术,既保护生态又提升产量;中科院的案例表明,人工种植经济林木既能固碳,又能产出山楂、枸杞等健康食材。此外,可将森林覆盖率与食物产量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标。
农业科技升级,打造健康食品
传统农业存在农药残留、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制约健康食品规模化供给。但农业科技带来了新希望,智能农机装备通过变量施肥技术可减少30%化肥使用;基因编辑技术能培育高纤维水稻、低致敏小麦;设施农业如垂直农场,能保障食品安全、缩短供应链。消费者可选择带有“绿色科技认证”标识的农产品,支持可持续生产模式。 “大食物观”通过科技赋能与生态平衡,正在重构中国食物供给体系,目标是让全民获得安全、多样、可持续的健康饮食。大家不妨从日常饮食选择入手,优先支持符合生态标准的农产品,参与社区营养科普活动,共同推动健康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