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药品库医药资讯

家长注意!科学应对RSV,做好家庭防护保娃健康!

作者:蓝季动
2025-10-11 09:15:01阅读时长3分钟1114字
家长注意!科学应对RSV,做好家庭防护保娃健康!
儿科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家庭防护科学应对预防措施佩戴口罩勤洗手避免人群密集发热咳嗽咽痛重症症状单克隆抗体医疗资源挤兑谣言疫情可控

内容摘要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家长应科学认知RSV,做好家庭防护,保障孩子健康。预防措施包括佩戴口罩、勤洗手、避免人群密集场所。

近期,社交平台疯传“上海儿科排队爆满”“呼吸道合胞病毒就诊量激增”等消息,引发家长恐慌。不过,经文汇报记者核实,上海各主要儿童医院就诊秩序平稳,未出现医疗资源挤兑。上海市疾控中心也表示,RSV阳性检出率虽有上升,但疫情可控,且无重症患儿收治记录。

RSV是何方“妖孽”?高危人群要警惕!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潜伏期3 - 5天,秋冬季高发。6月龄内婴儿、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免疫缺陷儿童是高危人群,感染后可能发展为毛细支气管炎或肺炎,出现喘息、呼吸急促、发绀等重症症状。不过,多数患儿为轻症,表现为发热、咳嗽、咽痛,病程约7天,重症比例不足1%。 在预防方面,我国尚未批准RSV疫苗,但预防性单克隆抗体(如nirsevimab)已在上海试点推广,2025年覆盖43家医疗机构,可为高风险婴儿提供6个月保护期。确诊后,临床以退热、补液、氧疗为主,无特效抗病毒药物,重症需住院监护,用药请遵医嘱。

网络谣言为何肆虐?危害究竟有多大?

秋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加上国庆假期人员流动,公众对儿童健康格外关注,部分自媒体为博流量,将个别重症案例与“排队就医”等关键词关联,炮制恐慌性标题。 这些谣言危害不小。一方面,导致部分家长盲目扎堆医院,增加交叉感染风险,挤占真正有需求患者的诊疗资源;另一方面,引发家长焦虑,可能导致非理性就医行为,如反复急诊、过度使用抗生素。但上海市疾控中心监测数据显示,RSV阳性率与全国同期水平一致(约12% - 15%),未突破预警阈值,复旦儿科医院ICU近3个月也无RSV相关重症收治记录,门诊轻症患儿治疗周期与往年持平。

家庭传播链咋形成?如何有效阻断?

家庭成员感染RSV后,通过共用物品、亲密接触或未规范防护,很容易将病毒传给婴幼儿。上海市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黄玉娟指出,接诊患儿中30%存在家庭成员同步感染现象。 要阻断家庭传播链,成年人感染后需佩戴N95口罩,避免直接接触婴儿口鼻,接触前后严格洗手。患儿应单独使用餐具、寝具,家庭环境每日通风2次以上,每次30分钟。此外,婴幼儿要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6月龄内婴儿减少非必要外出,母乳喂养可增强婴儿免疫力,早产儿或高危儿按医嘱接种预防性抗体。

高风险家庭咋干预?健康管理方案来啦!

出生至12月龄内有慢性基础疾病的婴儿,可在RSV流行季前(10 - 11月)注射单克隆抗体,上海家长可通过“健康云”APP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约试点医院服务。 家庭日常要记录婴儿体温、呼吸频率(正常值<40次/分钟),发现异常及时就医。轻症患儿可居家隔离,按医嘱使用退热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捂汗;若呼吸频率>50次/分钟、持续拒食、口唇发绀,需立即急诊,用药请遵医嘱。 街道卫生中心可提供RSV防护培训,指导家庭成员正确使用口罩、消毒用品,早产儿家庭还可申请“新生儿健康管家”服务,由专业团队定期随访。 上海儿科“排队潮”与“重症激增”是谣言,家长要科学认知RSV,警惕谣言,做好家庭防护,保障孩子健康。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

相关新闻

2024年人均预期79岁,健康预期仅68.7岁咋办?
27岁女生入住养老院,“跨代共居”健康利弊几何?
23岁高位截瘫女孩攀爬泰山,背后隐藏多少隐患?
晚期乳腺癌患者逆转病情,肿瘤坏死感染咋应对?
高风险人群注意!旅途心血管风险这样防与救!
关淑怡病危敲响警钟!中老年人如何守护身心健康?
落水救援、古装拍摄,这些健康风险和安全建议要牢记!
高海拔旅行这样做,远离珠峰东坡式失温风险!
支付宝活动如何赋能健康科普、提升健康素养?
三招教你全流程保护中医就医权益!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