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宣布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79岁,较2020年提高1.1岁,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我国建成全球最大医疗服务体系,超90%居民15分钟可到医疗点。不过,健康预期寿命仅68.7岁,“带病生存”问题亟待解决。
健康预期寿命与总寿命差异的成因
- 慢性病管理存在短板: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占总死亡原因的88%。心脑血管病发病年龄较欧美早10年,糖尿病知晓率不足40%,癌症5年生存率仅40.5%。全国体检率不足35%,家庭医生签约推广滞后,影响疾病早筛和干预。
- 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分级诊疗效果待提升,三甲医院承担60%常见病诊疗,基层机构服务能力较弱。东西部医疗资源差异明显,社区中医馆利用率不足,中医药潜力未充分释放。
- 重点人群保障需加强:65岁以上老人健康管理虽有1.4亿人次/年,但老年痴呆、失能照护服务不足;儿科医师数量增长50%,托育机构质量参差,儿童肥胖率达6%。
医疗体系成效与挑战并存
- 创新实践取得进展:国家传染病监测系统覆盖8.4万家机构,互联网医院降低偏远地区患者40%就医成本。26个国家医学中心和125个区域医疗中心辐射带动,县域内就诊率达95%。2021年以来57个中药新药获批,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病逐步推广。
- 体系性问题仍存:高血压、高血脂等控制达标率不足30%,健康素养水平有待提升。健康体重管理行动仅覆盖30%社区,居民运动达标率低于25%。互联网医疗数据互通机制待完善,医疗人工智能伦理规范需强化。
缩短健康差距的路径
- 强化个人健康管理:推广癌症早筛包等工具,建议居民每年全面体检,重点监测血糖、血压及肿瘤标志物。结合健康体重行动制定个性化方案,依托社区健康小屋提供免费体成分检测。
- 优化医疗服务体系:乡镇卫生院配置远程会诊终端和基础检验设备,实施“县聘乡用”机制,开展全科医生慢性病管理培训。提升基层首诊报销比例至90%,明确三甲医院非急诊需基层转诊。
- 构建社会协同机制:对企业开展员工健康管理给予税收优惠,鼓励开发慢性病管理商业保险。建立互联网医疗数据共享标准,制定《医疗人工智能临床应用伦理指南》。
人均预期寿命提升标志着进步,但解决“带病生存”需个体、医疗体系与社会协同发力,实现健康长寿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