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令人唏嘘的消息引发关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肿瘤中心肺癌权威专家D. Ross Camidge教授,在2022年6月确诊为第四期非小细胞肺癌,癌细胞已转移至双肺、骨骼及脑部。作为全球顶尖肺癌研究者,他积极治疗,病情可控三年后,于2025年2月病情进展。他公开患者身份并发起“90天挑战”,其经历为肺癌防治带来诸多启示。
肺癌早期症状藏得深,误诊风险高咋办?
Camidge教授确诊肺癌前,喘息被误认成哮喘,背痛被当成肌肉拉伤,咳嗽、疲劳等症状也和普通疾病混淆。即便是医学专家,也可能因症状模糊延误检查,普通患者更会因忽视或经济因素延迟就医。美国癌症协会统计显示,约40%肺癌患者确诊时已为晚期,其中25%无吸烟史,早期筛查率不足30%。 大家要警惕持续咳嗽超3周、不明原因体重下降、胸痛或声音嘶哑等症状,及时就医。高危人群,像长期暴露于二手烟、石棉、氡气或有家族史者,每年应进行低剂量螺旋CT(LDCT)筛查,灵敏度达90%,远高于X光。要是Camidge没主动要求检查,很可能就错失治疗时机。
不吸烟也会得肺癌?高危因素与筛查要点大揭秘
Camidge教授不吸烟却患肺癌,揭示了非吸烟者的患病机制。环境暴露,如长期接触氡气、石棉、空气污染或二手烟,会使致癌风险提升2 - 3倍;约15% - 20%肺癌由EGFR、ALK等基因突变引发,这类患者多为女性、无吸烟史,Camidge就属于ALK阳性病例;此外,地域与职业风险也有影响,像科罗拉多州氡气浓度较高,长期接触化疗药物的医护人员癌变概率可能增加。 有家族肺癌史者可进行胚系突变检测,家庭可使用氡气检测仪,居住地近矿区或工业区者需定期肺功能检查。医护人员要规范防护服使用,每半年进行胸部影像筛查。
晚期肺癌治疗有进展,挑战也不少!
Camidge的治疗方案是每日口服靶向药物、12周化疗及间歇性放疗,三年生存率较传统方案提升40%。但他也经历了皮疹、认知功能下降等副作用,他指出“可耐受”术语易误导患者,建议采用EORTC QLQ - C30量表客观量化副作用影响。他发起的“90天挑战”强调治疗要兼顾心理韧性,避免过度治疗影响生活质量。 患者与医生共同评估药物疗效数据、副作用等级及生活质量影响。晚期患者可考虑免疫治疗联合靶向药的新型组合,部分试验显示客观缓解率超60%。疼痛可通过双膦酸盐药物控制骨转移,心理支持小组可降低抑郁风险30%以上,用药请遵医嘱。
医学人文视角革新,肺癌防治添温度!
Camidge主张用客观指标替代主观评价,推动新药临床试验纳入生活质量评估。他的经历促使医学院增设“患者角色扮演”课程,提升医者共情能力。他公开病情后,与患者组建互助社群,强调“带瘤生存”对生命尊严的维护。 医疗系统应制定肺癌诊疗沟通指南,组建包含肿瘤科、心理科、康复科的跨学科团队,为晚期患者提供全程管理。同时通过案例故事传播肺癌防治知识,鼓励高危人群积极筛查。
Camidge教授案例为肺癌防治敲响警钟,提醒结合个体化医学与人文关怀,提升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