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东多地持续高温多雨,伊蚊大量繁殖,导致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疫情快速上升。这两种疾病均由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传播,症状有突发高热、关节痛、皮疹等,重症可能引发器官衰竭。广东省政府紧急召开防控会议,强调“没有积水,就没有蚊虫,就没有疾病传播”,凸显了个人卫生习惯与社区协作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重要性。
疫情现状多严峻?数据与传播机制揭秘
- 疫情数据与风险区域:结合广东省疾控中心报告与佛山防控会议内容,佛山、广州周边是疫情高发区。据报道,基孔肯雅热病例较去年同期增长300%,疫情形势十分紧迫。
- 伊蚊繁殖与疾病传播链:伊蚊从卵到幼虫再到成虫只需5 - 7天的积水环境,花盆托盘、废弃轮胎等积水容器是主要孳生地。信息显示,清除积水可直接阻断传播链,佛山市通过社区积水清理使蚊媒密度下降40%。
- 易感人群与重症风险:孕妇、儿童、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感染后病情加重概率较高。专家提醒,这些人群一旦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就医。
家庭与个人咋防蚊灭蚊?实操指南来了
- 室内环境管理:
- 积水清理:每周至少一次彻底检查卫生间、厨房、阳台等区域,采用广东疾控建议的“翻盆倒罐法”,清理花盆托盘、空调积水盘、水培植物容器等小型积水。
- 物理防蚊措施:安装纱窗纱门并定期检查有无破损,睡眠时使用深色或带涂层蚊帐,防蚊效果更佳。
- 化学灭蚊工具:正确使用市售有农药登记证号的杀虫气雾剂,施药前关闭门窗,施药后通风20分钟再进入室内。
- 室外环境整治:社区可组织定期巡查,清理绿化带、树洞、建筑工地等隐蔽积水区域。将塑料瓶、轮胎等容器密封或倒置存放,避免雨水积聚。
外出与旅行咋防护?策略大公开
- 出行前准备:通过官方渠道查询目的地疫情信息,携带长袖衣物、含避蚊胺(DEET)或派卡瑞丁的驱蚊剂。选择住宿时优先选空调房或有防蚊纱窗的场所,儿童可选择电蚊拍辅助防蚊。
- 户外活动防护:避开伊蚊活跃的清晨和黄昏时段,在公园、林地等高风险区域穿浅色长袖长裤,外露皮肤涂抹驱蚊剂,还可携带含柠檬桉油成分的便携式驱蚊手环。
- 归国/返乡后监测:返程14天内每日监测体温,若出现发热伴关节痛需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疾控中心提示,早期诊断可降低重症风险约60%。
疾病咋识别?应急处理有妙招
- 症状鉴别要点:登革热典型表现为突发高热(39 - 40℃)、眼后痛、肌肉关节痛(“骨痛热”)、皮疹;基孔肯雅热以突发高热、关节炎/关节痛(尤其手足小关节)为特征。与普通感冒区别在于,发热同时伴随剧烈关节痛或皮疹,且常规退烧药效果差。
- 就医与告知:就诊时主动说明蚊虫叮咬史或疫区旅行史,优先选择发热门诊。广东省内部分三甲医院已开通快速检测通道,可实现2小时内确诊。同时,退烧药需遵医嘱,忌用阿司匹林以防出血风险。
长期防控靠啥?意识与协作是关键
- 日常习惯养成:将“清积水”纳入家庭清洁周期,比如每周五下班后全家一起花15分钟检查庭院。
- 邻里互助机制:社区可组建防蚊志愿小组,定期巡查公共区域积水,分享灭蚊工具使用技巧,如如何正确喷洒杀虫剂。
- 政策与科技支持:广东省试点“智慧灭蚊”项目,如投放不育雄蚊,但个人防护仍是基础,科技手段需配合全民行动。
广东此次疫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防蚊灭蚊要从细节入手,个人行动与社区协作缺一不可。大家要将防蚊纳入日常生活习惯,定期检查阳台积水、出行前准备驱蚊装备,共同构建健康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