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令人担忧的消息在欧洲公共卫生领域掀起波澜——欧洲2025年蚊媒疾病传播事件创下了历史纪录。基孔肯雅热、西尼罗病毒等病例如潮水般激增,给欧洲的公共卫生安全拉响了警报。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ECDC)的报告明确指出,气候变暖正是这场危机的核心驱动因素,蚊媒疾病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传播季节持续延长,欧洲公共卫生系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欧洲蚊媒疾病传播现状:风险究竟有多高?
从ECDC截至8月13日的统计数据来看,情况着实不容乐观。今年欧洲已发生27起基孔肯雅热本土传播事件,数量刷新了历史纪录。法国报告了111例基孔肯雅热病例,意大利有7例,暂时没有死亡病例。而在西尼罗病毒方面,欧洲8个国家已报告335例本土感染病例,死亡病例达19例,其中意大利的情况最为严重,感染病例多达274例。法国、意大利和葡萄牙合计报告了17例登革热病例。这些冰冷的数据背后,是无数家庭的担忧与痛苦。 再看看蚊媒的扩散情况,可传播基孔肯雅病毒的白纹伊蚊活动范围已从十年前的114个地区,急剧扩大到如今的369个地区。法国东北部的阿尔萨斯地区今年首次报告了一例基孔肯雅热本土病例,在该纬度地区这可是极为罕见的情况,这也清晰地表明蚊媒疾病正朝着高纬度地区不断扩散。
蚊媒疾病传播机制:病毒如何肆虐?
不同的蚊媒病毒有着不同的“个性”。西尼罗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给人类和动物,大约20%的感染者会患上西尼罗河热,症状包括发烧、头痛、疲倦、身体疼痛等。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病毒可能会发展为西尼罗脑炎,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而且目前既没有针对西尼罗病毒的有效治疗药物,也没有可供人类使用的疫苗。 蚊虫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而城市化和气候变化又加剧了人蚊接触的频率。比如埃及伊蚊自2022年就在塞浦路斯活动,进一步扩大了病毒的传播范围。欧洲多国虽然采取了监测防控等举措,像阿尔巴尼亚公共卫生研究所呼吁公众加强防范,加强病例多发地区的蚊虫消杀工作,但这些措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无法完全消除蚊虫滋生地。
个人与家庭防护:如何抵御病毒入侵?
在这场与蚊媒疾病的战斗中,个人和家庭的防护至关重要。物理防护是第一道防线,我们可以使用含避蚊胺成分的驱蚊剂,穿着长袖衣物,安装纱窗纱门。特别是在蚊虫活动的高峰时段,也就是黄昏至黎明,更要做好防护措施。 环境管理也不容忽视。家庭要及时清除积水容器,定期清理花园或阳台的积水,因为这些积水可是蚊虫繁殖的“温床”。我们还可以使用灭蚊灯,或者采用生物防治方法,比如养食蚊鱼,尽量避免使用有害化学剂。 如果被蚊虫叮咬后,要密切观察症状。一旦出现突发高烧、皮疹、意识模糊等情况,尤其是高风险人群,如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一定要及时就医。同时,要了解疑似感染后的就医流程,避免延误治疗。
未来趋势与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
欧洲疾控中心的专家警告,随着蚊媒疾病格局的演变,未来欧洲将有更多人面临风险,蚊媒疾病可能会进一步向北扩散,更多国家将受到感染威胁。 在个人层面,我们要采取长期防护策略。关注气象预警与蚊媒活跃度报告,定期检查居住环境,把防护措施融入到日常生活习惯中。 科普教育也非常重要。我们要通过权威渠道,如国家疾控中心官网,获取最新的疫情信息。社区层面也要加强协作,联合清理公共区域的积水。 气候变化对蚊媒疾病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要重视个人防护。让我们用科学知识和实际行动,降低感染风险,共同支持公共卫生系统的长期监测与防控工作,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