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东省疾控局通报的一则消息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8月3日至9日,广东省新增1387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主要集中在佛山,广州、湛江等地也有零星分布。虽然目前未报告重症和死亡病例,但由于疫情扩散与汛期蚊媒活跃叠加,防控形势依然不容小觑。
疫情现状:基孔肯雅热在广东的“足迹”
从疫情分布来看,病例主要集中在佛山等珠三角城市。这与伊蚊的繁殖环境密切相关,伊蚊喜欢在小型洁净水体中繁殖,像花盆、积水容器等都是它们的“温床”,所以这些地方需要重点清理。在防控方面,佛山的疫情增长势头初步得到遏制,但全省新增病例数仍处于高位。境外输入风险以及汛期台风带来的积水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蚊媒活动,给防控工作带来挑战。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较短,在1 - 12天,典型症状为“突发高热、关节痛、皮疹”。多数患者在1 - 2周内可以自愈,但老年及慢性病患者可能会出现长期关节痛或并发症。
症状识别:如何区分基孔肯雅热与其他疾病?
基孔肯雅热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关节痛,尤其是小关节会出现剧烈疼痛;约80%的患者会出现皮疹。此外,还可能伴随头痛、恶心等症状。这些症状与登革热有相似之处,需要注意区分。如果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或者有蚊虫叮咬史、疫区旅居史,应立即就诊,并主动向医生说明情况。治疗主要以退热、补液、止痛为主,要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出血风险。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脑炎、出血倾向等重症情况,需要密切观察意识变化、牙龈出血等症状,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转诊。
预防策略:家庭与社区如何携手防蚊?
家庭防蚊灭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清积水,定期翻盆倒罐,清理花盆、水桶等容器里的积水,每周更换水培植物的用水;二是做好物理防护,安装纱窗、蚊帐,使用防蚊网;三是合理使用化学驱蚊产品,居家时可以点蚊香,外出时涂抹含避蚊胺(DEET)的驱蚊水。在社区层面,大家可以积极参与“1130行动”,即每日花1分钟清理积水,每周进行1次大扫除,每天用3分钟排查孳生地,共同减少公共区域蚊虫的滋生。
个人应对:特殊人群如何做好防护?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良好的防护习惯。比如穿浅色长袖衣物,减少皮肤暴露;雨后及时清理庭院积水,避免花盆托盘积水;家中每周喷洒杀虫剂,重点处理墙角、窗帘后等隐蔽区域。如果有出行计划,出行前要查询目的地的疫情情况,尽量避免前往基孔肯雅热高发区。老年人、孕妇及慢性病患者属于特殊人群,需要格外警惕,一旦出现症状应立即就医。同时,我们要关注官方通报,理性看待疫情,避免恐慌。虽然多数患者可以自愈,但也不能过度用药或延误就医。
未来展望:如何持续防控基孔肯雅热?
台风季可能会加剧蚊媒滋生,因此需要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专家建议加强口岸检疫,防范境外输入病例。个人与社区的防蚊行动是阻断传播链的关键,我们要将防蚊灭蚊形成常态化习惯。目前虽然还没有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特效疫苗,但通过科学防控,我们可以有效阻断传播。公众要正确认识基孔肯雅热的特性,积极参与防蚊行动,保护好自己和社区的健康。疫情虽然可控,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要持续落实防护措施,共同筑牢公共卫生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