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令人担忧的消息传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通报了一起沙门氏菌疫情。此次疫情涉及14个州,已有95人感染,其中18人住院,虽然目前尚无死亡病例,但情况依然不容小觑。经调查,污染源指向Country Eggs LLC生产的特定批次鸡蛋。这些鸡蛋被检测出携带沙门氏菌,召回范围主要覆盖加州和内华达州,不过潜在风险可能已扩散至其他地区。CDC和FDA正在联合展开调查,这也提醒着公众要提高警惕,重视此次事件。
沙门氏菌咋传播?哪些人易“中招”?
- 传播途径揭秘:沙门氏菌主要通过受污染的鸡蛋传播。生鸡蛋或者未充分烹饪的蛋制品都可能携带病菌。比如,有些人喜欢吃溏心蛋,这种蛋的蛋黄没有完全凝固,就很可能残留沙门氏菌。此外,交叉污染也是一大风险。如果接触了鸡蛋后没有及时洗手,再去触摸其他食物,就可能把病菌带到其他食物上。据CDC数据显示,沙门氏菌感染的潜伏期为6小时至6天,感染后会出现腹泻、发烧、腹痛等症状。多数患者可以自愈,但要特别警惕脱水风险。
- 高风险人群分析:儿童、老人、孕妇以及免疫力低下者,如癌症患者、器官移植者,都是沙门氏菌感染的高风险人群。这些人的免疫系统相对脆弱,一旦感染,重症风险会大大增加。美国疾控中心研究表明,高风险人群感染后的住院率可达普通人群的3 - 5倍。
- 此次疫情特殊点:此次召回的鸡蛋有特定的包装代码(CA 7695)和品牌(Nagatoshi Produce等)。消费者一定要仔细查看鸡蛋包装信息,因为品牌多样,很可能会忽视潜在风险。
家庭如何防感染?应急措施有哪些?
- 鸡蛋采购与储存:在采购鸡蛋时,要仔细检查包装上的代码和保质期(7月1日至9月16日)。如果发现是问题批次的鸡蛋,直接丢弃即可。存放鸡蛋的容器也要用含氯清洁剂彻底清洁。FDA建议,对于可能接触过鸡蛋的厨具,可以用煮沸或者消毒剂浸泡10分钟的方式进行处理。
- 烹饪与食物处理:预防沙门氏菌感染,烹饪环节至关重要。鸡蛋一定要煮至蛋黄完全凝固,避免食用溏心蛋或未熟蛋黄。处理生鸡蛋后,要用肥皂洗手20秒,同时还要清洁台面、刀具等。像沙拉酱、烘焙食品等,如果用到了鸡蛋,也要格外注意。
- 症状识别与就医:如果出现持续高烧、血便等典型的沙门氏菌感染症状,或者症状持续超过24小时,又或者伴随脱水症状,如尿量减少、口干等,就要立即就医。就诊时,要主动向医生说明可能的鸡蛋接触史,这样医生就能更快地做出诊断。
长期咋防范?公共卫生意识咋提升?
- 日常饮食调整:为了长期预防沙门氏菌感染,建议优先选择经过巴氏杀菌的蛋制品。还可以通过官方渠道订阅邮件提醒,及时关注食品召回通知。对于家庭中的高风险成员,要避免食用生蛋或半熟蛋制品。
- 社区与家庭健康宣教:家庭可以定期召开会议,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尤其要教导儿童正确的洗手步骤。在集体餐饮场景,如学校、托儿所,要监督食物处理规范。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公众定期复习食品安全手册,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 未来展望:沙门氏菌检测技术在不断发展,比如快速PCR检测。消费者也应关注食品溯源系统的发展,未来通过查询包装信息,就可以了解生产流程的卫生认证情况。 此次沙门氏菌疫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食品供应链安全和个人卫生意识都至关重要。虽然目前没有死亡案例,但沙门氏菌感染的潜在危害不能忽视,特别是对脆弱群体。大家只要严格遵循食品安全规范,主动排查问题产品,及时就医并持续学习健康知识,就能显著降低感染风险,共同打造一个更安全的饮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