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报告的一例霍乱病例,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社会上激起层层涟漪。这是江苏省本年度首例霍乱病例,患者是一位77岁的独居老人,所幸经过治疗现已痊愈,且未出现新增病例。此事件不仅引发了公众对霍乱防控的高度重视,农贸市场也迅速开展了消杀措施。南通市疾控中心通报显示,霍乱作为甲类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严重性。它主要通过水、食物和接触等途径传播,这种传播特性也凸显出公共卫生管理中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
病例是从哪儿来的?防控措施科学吗?
- 溯源细节大揭秘:疾控中心的流调结果为我们揭开了患者感染的可能原因。一方面,患者家中卫生环境较差,还使用了未消毒的井水,这为霍乱弧菌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农贸市场也被列为可疑源头。专家指出,霍乱弧菌喜欢在潮湿、不洁的环境中存活,而农贸市场的海鲜摊位排水沟残留着鱼鳞、血水等,这样的环境简直是霍乱弧菌的“温床”。
- 防控措施效果显著:疾控部门严格执行“甲类传染病”处置规范,通过网络直报、现场流调以及对密切接触者的跟踪管理,将密切接触者的发病率控制在了1%以下。相比传统防控手段20%的感染率,现代精准防控的优势不言而喻。《传染病防治法》的严格执行,更是为疫情的快速控制起到了关键作用。
- 农贸市场停业消杀意义深远:农贸市场停业20天以上,不仅是为了进行全面的环境消杀,更是为了深入开展溯源排查。通州区政府承诺的“AI监控 + 区块链台账”等智慧化改造计划,具有长远意义。通过溯源系统,我们可以快速锁定问题批次,大大减少未来的风险。
个人和家庭如何预防霍乱?
- 了解传播路径和症状:霍乱主要通过“病从口入”的方式传播,简单来说就是吃了被污染的水和食物。典型症状包括水样腹泻、呕吐和脱水。老人和免疫力低下者是高危人群,需要格外注意。
- “五要五不要”具体行动:
-
五要:饭前便后要用肥皂在流水下洗手,时间至少20秒;海鲜要彻底煮沸10分钟以上,别吃刺身或半生熟的;隔夜食物要加热至中心温度70℃以上;生熟砧板要严格分开,防止交叉污染;一旦出现腹泻等症状,要立即就医并报告社区。
- 五不要:不要饮用未经煮沸的井水或河水;别去无证摊贩或卫生评级低的餐馆;腐烂变质的食材不要吃;要避免暴饮暴食,减轻肠道负担;不接触农贸市场污水或未消毒的工具,如砧板、刀具等。
-
- 特殊场景应对建议:对于独居老人和农村地区居民等高风险群体,建议安装家用净水器,并定期清洁储水容器。社区也应加强上门健康监测,为他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农贸市场管理咋升级?个人卫生习惯咋改变?
- 暴露的管理短板:这次事件暴露出农贸市场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海鲜区排水沟环境差,摊位二维码溯源系统启用率仅37%,部分商户还在手写进货台账,无法及时锁定问题批次,导致排查效率低下。
- 智慧化改造好处多:AI监控可以识别卫生违规行为,区块链电子台账能追溯食材来源,冷链温控预警则能保障食材的新鲜度。消费者可以通过扫码查询食材信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 个人卫生习惯升级建议:家庭可以安装水质检测APP,定期检测井水余氯值;购物时优先选择启用溯源系统的商户,并保留购物小票;每周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厨房水槽、冰箱密封条;关注本地疾控部门发布的疫情通报,及时调整防护措施。
南通这起霍乱病例的防控,既有成效也有教训。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个人卫生习惯与公共卫生系统需要协同合作。希望大家能将“预防病从口入”变成日常习惯,定期进行家庭消毒,积极参与社区健康培训。未来,随着智慧农贸市场的普及,让我们一起主动参与食品安全监督,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