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6日,佛山市宣布终止基孔肯雅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三级响应,标志着该市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8月25日,佛山全市每日新增病例连续9天低于50例,疫情进入低水平散发阶段。此次疫情始于顺德区境外输入病例引发的本地传播,累计报告1873例,均为轻症,无重症或死亡病例。佛山市通过精准防控、医疗资源统筹、灭蚊行动及公众宣传等措施有效遏制疫情,为后续常态化防控奠定基础。
疫情现状如何?防控成效怎样?
基孔肯雅热是由伊蚊(白纹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典型症状有发热、关节疼痛和皮疹,病程大概5 - 7天。在佛山疫情中,顺德区病例占比超95%,主要是早期境外输入引发本地传播。广东省疾控中心提醒,该病虽多为自限性,但关节疼痛可能持续数月,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尤其要警惕。 为防控疫情,佛山市采取了多项措施。医疗资源调配方面,指定53家医院为定点收治单位,准备了3696张防蚊隔离床位,还建立轻重症患者分级收治和双向转诊机制,避免了医疗挤兑。灭蚊与环境卫生上,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理孳生地,专业人员入户灭蚊,使90%疫点村居的蚊媒密度降至中风险以下,33%达安全水平。公众宣传与科普也没落下,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告全体市民书》,普及疾病知识,提升居民防蚊意识。
如何识别疾病?个人防护有哪些指南?
识别基孔肯雅热,要留意症状。发热后出现关节疼痛(特别是小关节)、皮疹是典型特征。要是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等重症信号,必须立即就医。就医时,患者应前往定点医院,全程闭环管理确保规范治疗。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等机构已制定应急预案,保障救治效率。 日常防蚊可从三方面入手。环境治理上,清除花盆、废旧轮胎等积水容器,每周清理水生植物根部,减少伊蚊孳生。物理防护方面,使用纱窗、蚊帐,户外活动穿长袖长裤,重点防护关节暴露部位。化学驱蚊时,在皮肤暴露处涂抹含避蚊胺(DEET)或派卡瑞丁的驱蚊剂,避开清晨、黄昏等蚊虫叮咬高峰时段外出。
常态化防控怎么做?未来健康如何管理?
疫情进入常态化,佛山市将防控重心转向长期监测,持续开展蚊媒密度监测、加强输入性病例筛查,保持医疗资源动态储备能力。 个人长期健康管理也很重要。居家防护要升级,定期检查家中积水容器,用灭蚊灯或电热蚊香液降低室内蚊虫密度。社区协作方面,主动参与社区灭蚊行动,监督公共区域积水清理,及时报告疑似病例。健康监测意识不能少,夏季高温多雨时,关注身体异常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近期蚊虫暴露史。 基孔肯雅热可能随气温变化或输入性病例再次活跃,公众在伊蚊活跃的5 - 11月要强化防护,避免疫情复燃。 佛山市通过科学防控成功控制了基孔肯雅热疫情,但个人防护仍是预防疾病传播的关键。大家要掌握防蚊技能、关注健康警示,积极参与社区联防联控,共同应对未来可能的公共卫生挑战。此次疫情防控经验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参考,凸显了早期干预与公众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