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佛山市启动了为期7天的成蚊消杀重点攻坚行动,这一行动如同一场与蚊媒传染病的激烈战斗,旨在为市民的健康保驾护航。此次行动是针对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的防控举措,覆盖全市32个镇(街道)的全部村(社区),并依据疫情严重程度分为三类地区,采取差异化防控措施,目标是将蚊媒密度控制在安全水平,阻断疫情传播。
疫情严峻,佛山为何打响灭蚊攻坚战?
当前,佛山市部分区域蚊媒密度虽已控制在安全水平,但仍有反弹风险。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均通过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临床表现为发热、关节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并发症甚至死亡。近期夏季高温多雨,为蚊虫滋生创造了绝佳环境,防控压力也随之增大,这场灭蚊攻坚战迫在眉睫。 为了有效防控疫情,此次行动根据疫情严重程度将全市村(社区)分为三类地区,采取不同的防控策略。一类地区(近7天累计报告病例≥10例)由市、区级专业队伍主导,每日早晚各1次全域集中消杀,采用“集合式、围合式”方法,确保覆盖所有公共区域和居民区;二类地区(疫情发生但病例数低于10例)以疫点为核心,对周边区域进行重点消杀,强化卫生死角清理,减少蚊虫滋生环境;三类地区(未发生疫情区域)以预防为主,定期清理积水、垃圾等潜在孳生地,并开展常态化驱蚊行动,避免疫情输入。 此外,行动还采用了“七天七招工作法”,结合蚊虫早晚活动高峰的规律,提出“点蚊香、挂蚊帐、装纱窗、清积水、清垃圾、涂驱蚊液、立体消杀”等综合措施。比如,灭蚊药剂喷洒需配合家庭环境清理,才能彻底清除蚊虫幼虫(孑孓)的生存条件。
小小蚊子危害大,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白纹伊蚊是传播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主要媒介,其幼虫需在静止积水中发育,成虫多在日出后1 - 2小时和日落前1 - 2小时活动频繁。孕妇、儿童、慢性病患者等免疫力较弱人群感染后病情往往更重。 在家庭环境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防控措施。首先是消除孳生地,定期清理花盆托盘、废旧容器、积水轮胎等,每周更换宠物饮水器、水培植物容器中的水,并投放灭蚊幼剂。其次是物理防护,安装纱窗纱门,睡觉时使用蚊帐,户外活动时穿着长袖长裤,减少皮肤暴露。最后是化学防护,正确使用含避蚊胺(DEET)或派卡瑞丁的驱蚊液,避免直接喷洒在皮肤破损处。 社区协作在防控蚊媒传染病中也非常重要。蚊虫活动范围通常不超过200米,因此社区统一行动(如集中清理卫生死角)比单户防护更有效。居民需配合入户消杀人员,主动提供家中积水容器的位置。
灭蚊之战路漫漫,未来挑战与应对策略几何?
成蚊消杀虽然能快速降低传播风险,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若孳生地未彻底清理,蚊虫可能在雨季迅速反弹。此外,部分居民可能因行动“扰民”(如喷洒药剂气味)产生抵触情绪,这就需要加强科普宣传,让居民了解行动的重要性。 个人在长期防护中也可以采取一些实用建议。日常要做好监测与记录,定期检查家中及周边环境,若发现不明原因积水或蚊虫密度增加,及时向社区报告。同时,要做好健康监测,若出现突发高热、关节剧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近期蚊虫叮咬史,避免延误诊断。此外,还可以推广生物灭蚊法(如投放食蚊鱼),减少化学药剂对环境的长期影响。 根据广东省疾控中心数据,前段时间佛山首轮消杀行动后,50%以上的疫点蚊媒密度已达标,证明科学防控是有效的。未来,需将此类行动常态化,并结合智慧监测系统(如蚊虫密度预警APP)提升响应速度。 佛山市的灭蚊攻坚行动体现了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防控模式。尽管短期内通过集中消杀可有效遏制疫情,但蚊媒传染病的防控需长期坚持环境治理与个人防护相结合。公众应理解此次行动的必要性,配合政策执行,并将防蚊习惯融入日常生活,共同降低疾病传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