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又成了6岁以下儿童的高发疾病。即便不少家庭卫生习惯良好,感染案例仍不断增加。这两种病都由肠道病毒引发,疱疹性咽峡炎表现为口腔疱疹,手足口病则是手足口出现疱疹,且都会发热。病毒通过飞沫、接触及粪口途径传播,幼儿园等人员密集场所是主要感染地。这让很多家长纳闷:为啥爱干净的宝宝还会感染呢?
日常防护做得好,咋还躲不过病毒?
- 飞沫传播防不胜防:患儿咳嗽、说话产生的飞沫都带着病毒,接触一会儿就可能被感染。像共用餐具、玩具上残留的唾液或呼吸道分泌物,都是传播媒介。比如小朋友一起玩玩具,一个患病孩子用过,另一个孩子接着玩,就可能被传染。
- 接触传播范围广泛:病毒能在物体表面存活数小时。孩子摸了被污染的门把手、滑梯后,没及时洗手就摸口鼻,就容易感染。比如在商场里,孩子抓了被污染的扶手,又揉眼睛、抠鼻子,病毒就趁机而入了。
- 粪口传播持续不断:肠道病毒通过粪便排出,如果卫生清洁不到位,像便后洗手不规范,就可能污染食物或水源导致传播。比如孩子在外面玩耍后,没好好洗手就拿东西吃,就可能吃下病毒。
- 密集环境加速传播:幼儿园里孩子接触频繁、共用物品多,而且手部卫生做得不好,成了病毒传播的“温床”。就算家里卫生搞得好,孩子在外面接触了病毒,还是可能被感染。
病毒特性“狡猾”,免疫防线难筑牢
- 病毒变异引发重复感染:肠道病毒像柯萨奇病毒A16型、EV-A71型容易变异,孩子就算得过同类病毒感染,遇到新变种还是可能再次患病。比如EV-A71疫苗只能防特定毒株,对其他致病病毒没用。
- 潜伏期传播暗藏风险:感染后3-5天还没症状时,患儿就已经能通过飞沫或排泄物传播病毒,家人这时可能不知不觉就被感染了。
- 儿童免疫能力有待加强:6岁以下孩子免疫力不成熟,对病毒防御弱。就算卫生习惯好,要是病毒量多或者接触频繁,防护也可能被突破。
家庭预防有妙招,这些误区要避开
- 做好关键节点防护:
- 认真洗手:用肥皂或含酒精洗手液,重点洗指甲缝,每次至少洗20秒。
- 物品消毒:每天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玩具、门把手等经常接触的物品表面。
- 隔离通风:孩子确诊后在家隔离至少1周,房间每天通风2次,每次30分钟以上。
- 避开常见预防误区:别只靠消毒液,却不认真洗手;不能只依赖口罩,而忽略玩具和环境消毒;也别以为打了EV-A71疫苗就能完全预防手足口病,其他病毒也要防。
- 增强孩子免疫力:保证孩子每天摄入维生素C、锌等免疫营养素,别过度用抗生素,以免破坏肠道菌群平衡。
医疗干预要及时,健康管理不能少
- 早识别症状,把握就医时机:孩子持续高烧(>39℃)、精神不好、肢体抖动,要赶紧去医院排查脑炎等重症风险;口腔疱疹让孩子不吃东西、脱水的,可喝含电解质口服液,按医嘱用退烧药。
- 康复期护理要点多:饮食选凉性流质食物,像酸奶、粥,别吃刺激口腔溃疡的东西;疱疹破了可以涂炉甘石止痒,注意别让孩子抓,免得感染。
- 社区联防联控很重要:幼儿园要每天检查孩子有没有发热、皮疹,发现病例及时停课消毒;社区卫生中心可以定期培训家长和保育人员手卫生、环境消毒知识,提高防控意识。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防控要结合病毒特性和家庭、社区措施。家长别想着“绝对零感染”,科学防护降低感染几率,感染后及时医疗干预。建议家长关注疾控部门的病毒流行趋势,调整防护策略,给孩子接种EV-A71疫苗降低重症风险。面对疾病,理性应对、持续行动才能保护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