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络问答社区上,众多用户热议“为何蚊子叮咬时毫无知觉”。这一现象引发大家对蚊子隐蔽叮咬机制的关注,而蚊子叮咬可能带来疟疾、登革热等健康风险,也提醒着人们重视防蚊。
蚊子为何能悄悄“下嘴”?
蚊子能悄无声息地叮咬,和它的口器结构有关。蚊子的口器非常细小,下颚须、下唇导管等部位大约只有0.3毫米,如此细小的口器下针动作轻柔,能避开皮肤的神经末梢,避免触发痛觉信号。相比之下,苍蝇的口器粗大,落在身上很容易被察觉。而且蚊子在叮咬时会分泌唾液,其中含有的抗凝血蛋白与镇痛物质,如5'-核苷酸酶,能抑制皮肤局部神经信号传导,降低皮肤敏感度,就像给皮肤打了“麻醉剂”。另外,人体自身的因素也有影响。皮肤神经密度分布不均,四肢末端敏感度较低;当人专注工作时,触觉会受到抑制;疲劳状态下痛觉阈值升高,实验显示疲劳人群对蚊虫触碰的感知概率降低30%-40%。
蚊子叮咬,暗藏哪些健康危机?
蚊子叮咬可不止是痒痒那么简单,它还是许多疾病的传播媒介。携带疟原虫的按蚊叮咬时,若宿主无痛觉无法及时驱赶,会增加病原体注入量,导致“隐蔽感染”。常见的蚊媒传染病有疟疾、登革热、寨卡病毒等。蚊子唾液蛋白还会引发过敏反应,出现瘙痒、红肿等症状,盲目抓挠可能造成皮肤破损,引发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继发感染。婴幼儿、过敏体质者及免疫缺陷人群风险更高,比如婴幼儿抓挠可能引发皮肤脓肿。
防蚊秘籍大公开!
物理阻隔方面,推荐使用含避蚊胺(DEET)或派卡瑞丁的驱蚊剂。含20% DEET的驱蚊产品可维持有效防护6 - 8小时,喷雾和乳液剂型防护时效略有不同。环境控制也很重要,清除积水、安装纱窗纱门、使用灭蚊灯等能减少蚊虫滋生。WHO指南强调,定期清理花盆托盘可减少80%的伊蚊幼虫滋生。行为干预同样关键,避免黄昏黎明蚊虫高活跃时段外出,穿着长袖衣物,夜间露营时可结合驱蚊剂与透气长衣。
被蚊子咬了,该如何应对?
被蚊子叮咬后,可先冷敷缓解肿胀,再使用氢化可的松乳膏抑制炎症,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控制过敏反应,用药请遵医嘱。要避免用酒精或牙膏涂抹。如果出现水疱、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可能与蚊媒疾病有关,需立即就医。市面上驱蚊产品众多,“纯天然”精油类产品防护时长有限,柠檬桉油制剂仅能维持2 - 3小时防护,需频繁补涂。 蚊子叮咬隐蔽且危害大,大家要结合环境治理、物理防护与应急处理,做好全周期防蚊。雨季来临前清理积水容器,定期检查家庭防蚊设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