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多地持续高温,正值三伏天初伏,热射病病例激增。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葛洪霞介绍,热射病分为经典型与劳力型,经典型热射病致死率达70%,劳力型达30%。然而,当下公众对热射病认知不足,急救措施也不规范,及时科普与急救指导迫在眉睫。
热射病的识别与早期预警——抓住症状关键信号
热射病是一种严重的高温相关急症,也就是重症中暑。其典型症状表现为体温≥40℃、意识障碍、无汗、呼吸心跳异常。一些早期信号也容易被忽视,比如持续头晕、恶心、皮肤发红但无汗。 高危人群方面,经典型热射病常见于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儿童,他们往往在室内高温环境中发病。而劳力型热射病则多发生在户外工作者、运动员身上,常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劳动或运动时发病。经典型热射病容易被误诊,因为老年人本身有基础疾病,中暑症状可能被基础疾病掩盖。 家庭可以采用简易监测方案,比如用电子体温计实时监测核心体温,结合环境温度湿度指数(THI)判断风险等级。
黄金30分钟急救全流程——从现场处置到院前急救
热射病起病30分钟内,核心体温必须降至39℃以下,这是因为及时降温能大幅降低死亡风险。物理降温操作要点如下:首先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然后用湿毛巾冷敷头部、颈部、腋窝和腹股沟等大血管部位;还可以用凉水喷洒患者身体,同时用风扇吹风加速蒸发降温。浸泡法是将患者全身浸泡在15-20℃的水中,但需要专人看护,防止患者呛水。 常见的急救误区有擅自喂水和过度使用退烧药。专业急救是经过科学验证的,而民间偏方往往缺乏科学依据。拨打120时,要报告患者年龄、体温、意识状态等关键信息。在等待救护车期间,要记录患者的脉搏、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
高危人群的针对性防护体系——构建三级预防网络
个体防护方面,户外工作者可配备便携式降温设备,老年人居家可安装温湿度报警器。环境干预上,社区和用人单位要在高温时段暂停作业,在公共场所增设纳凉点。健康素养提升也很重要,可以设计热射病防治知识培训课程,将急救技能纳入社区应急演练内容。
认知升级与长效管理——从急救到康复的全周期健康管理
热射病患者出院后可能有肝肾功能损伤等潜在并发症,体温自我监测要持续至症状缓解后48小时。对于劳力型高危人群,可以采取渐进式耐热训练方案,逐步增加高温环境暴露时间。此外,呼吁建立高温劳动保护法规与热射病急救设施配置标准,推动公共场所降温设备的普及。 热射病防治需个体预防、社会支持、政策保障协同,公众掌握急救知识对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大家要关注气象预警、学习急救流程,在社区传播科学防护方法,共筑夏季健康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