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浙江一位26岁女性通过视频自述,自己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患上早期胃癌,引发大家对胃部健康的关注。事情源于2024年5月她丈夫单位体检发现感染,她随后检测数值高达3100(正常值<100),但起初只有轻微打嗝、消化不良症状。一年后病情恶化,确诊为胃窦黏膜内腺癌,切除了三分之二胃部,好在术后恢复良好。医生强调,感染与胃癌有直接关联,且当前抗生素耐药性让治疗更复杂。
幽门螺杆菌如何一步步“催生”胃癌?
幽门螺杆菌很“顽强”,能在胃酸环境中生存。它会引发慢性炎症,让胃黏膜慢慢萎缩,接着肠化生、异型增生,最终可能癌变。有数据显示,约半数胃癌病例和它有关。正常人群胃癌发病率相对低,而感染者发病率会大幅提高。早期感染可能只有轻微打嗝、消化不良等不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但这些小症状可能就是“危险信号”。定期筛查很重要,能及时发现问题。该女性的呼气试验检测数值3100远超正常值,说明细菌载量高,与疾病进展相关,数值越高越危险。
幽门螺杆菌治疗为何这么难?
目前常用三联疗法(PPI + 两种抗生素)和四联疗法(PPI + 铋剂 + 两种抗生素)。四联疗法根除率相对高一些,但现在克拉霉素、甲硝唑等抗生素耐药率上升,部分研究显示耐药率达40% - 60%,导致治疗失败率增加。不同地区耐药情况不一样,比如华东地区对克拉霉素耐药率较高。所以药敏试验很有必要,医生能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该女性尝试多种药物效果不佳,可能与用药周期不足、漏服或自行停药有关。患者一定要严格按医嘱全程治疗。
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癌?
有家族史、经常共餐的人是高危人群。建议30岁以上或有消化症状的人每年做一次呼气试验检测。日常防控要做到分餐制,餐具定期消毒,别口对口喂食。家庭成员要一起检测和治疗,避免交叉感染。胃癌早期信号要警惕,像持续性饱胀、黑便、不明原因消瘦等。普通胃炎症状可能比较轻,容易缓解,而癌变症状会持续加重。一旦出现异常,要及时做胃镜检查。 该案例提醒我们,慢性感染性疾病对健康威胁大,幽门螺杆菌隐蔽又难治疗,大家要主动筛查。医疗机构要加强耐药监测和规范诊疗,个人要重视症状变化,别因“无症状”耽误治疗。建议把幽门螺杆菌检测纳入常规体检,感染后积极治疗,降低癌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