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装冲突中使用其他特指的生物武器Other specified Use of biological weapons during armed conflict
更新时间:2025-10-09 15:50:52
关键词
索引词Use of biological weapons during armed conflict、在武装冲突中使用其他特指的生物武器
别名特殊生物武器、指定生物武器、特别生物武器、Other-Specified-Biological-Weapons-in-Armed-Conflict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详细请查阅ICD11官网
导致损伤的物体或物质XE72J手枪
XE0Q9步枪
XE4KC子弹
XE32H猎枪
XE6YZ气枪
XE9F9电棒、电枪
XE203辣椒喷雾
XE61H棍棒、棒子
XE9PM设计为武器的箭或弩
XE174设计为武器的刀
XE3KV设计为武器的长矛、标枪
XE598剑、匕首、刺刀、砍刀、短刀、短剑
武装冲突的方面XE0EG冲突的类型,公民暴乱
XE7HW冲突的类型,冲突后事件
XE324冲突的类型,战争
XE4RJ冲突的类型,宣布为恐怖主义
XE2RB冲突的类型,内战或游击战
XE2WZ平民
XE3P0在武装冲突中伤员的角色未知
XE42H军事人员
在武装冲突中使用其他特指的生物武器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在武装冲突中使用的其他特指的生物武器是指除国际公约明确定义的典型生物战剂(如炭疽芽孢杆菌、鼠疫耶尔森菌)外,人为释放的特定有害微生物或其毒素,用于通过感染人员、牲畜或污染环境达成军事目的。此类武器涵盖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衣原体、真菌及毒素等类别,其核心特征为可通过实验室改造或自然筛选获得增强的致病性、传播性或环境稳定性,从而引发区域性流行病或系统性健康危机。
医学定义
生物武器是通过人工播撒致病性微生物或毒素以削弱敌方战斗力的非人道攻击手段。在“其他特指”类别中,其医学特性需满足以下至少一项:
- 可控传播性:可通过气溶胶、水源等特定途径定向扩散。
- 高致病性:低感染剂量即可引发严重疾病。
- 诊断复杂性:早期症状与普通疾病相似,延误识别与治疗。
- 环境持久性:部分病原体(如芽孢类细菌)可在土壤或物体表面长期存活。
医学危害的三大特征:
- 直接损伤:病原体侵入宿主后破坏细胞功能,如肉毒毒素阻断神经信号传导。
- 二次传播:部分战剂(如肺鼠疫)可通过人际接触形成链式传播,扩大原发攻击范围。
- 社会瘫痪:医疗资源挤兑、公共卫生系统过载等间接效应造成的伤亡可能超过直接感染。
病因学特征
-
主要生物战剂类型:
- 细菌类:布鲁氏菌(Brucella)、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等,可通过伤口或呼吸道感染引发慢性消耗性疾病。
- 病毒类:针对未普及疫苗的病毒(如某些亚型脑炎病毒)、动物源人畜共患病毒(如亨尼帕病毒)。
- 毒素类:蓖麻毒素(抑制蛋白质合成)、石房蛤毒素(阻断钠离子通道)等非蛋白类高稳定性毒素。
-
致病机理:
- 靶向破坏:如葡萄球菌肠毒素B作为超抗原激活过量T细胞,引发全身性炎症风暴。
- 宿主适应性:基因修饰可增强病原体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或宿主范围。
- 潜伏-爆发:如Q热立克次体可在感染数周后突发心内膜炎。
病因:传播途径与高危因素
-
传播方式:
- 气溶胶吸入:粒径1-5μm的微粒可深入肺泡(如土拉菌)。
- 媒介生物扩散:故意释放感染跳蚤、蚊虫等节肢动物形成自然疫源地。
- 供应链污染:在粮食作物中混入麦角菌等产毒真菌。
-
易感人群:
- 未接受针对性疫苗接种的群体(如针对天花疫苗已停种40年以上)。
- 开放性创伤伤员因皮肤屏障破坏更易感染。
- 战地医护人员因反复接触患者而累积高病原载量。
-
并发症:
- 毒素类战剂可导致弛缓性麻痹(肉毒中毒)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 细菌类战剂可能并发感染性休克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依据来源:参考文献包括《生物武器医学防护手册》、WHO《生物制剂风险等级分类指南》、以及Journal of Medical Toxicology相关综述。所述内容符合当前生物防御领域共识,实际应用需结合病原体鉴定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