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词Acupuncture or related therapies associated with injury or harm in therapeutic use、未特指的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针灸或相关疗法、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针灸或相关疗法、在针灸或相关疗法期间或之后的并发症
缩写PK81-3Z
别名针灸意外伤害、针灸不良反应、针灸治疗并发症、针灸操作引起的损伤、针灸过程中出现的伤害
未特指的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针灸或相关疗法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金标准(确诊依据):
操作-损伤时序性证据:
损伤症状(疼痛、肿胀等)在针灸治疗后24小时内出现,且排除其他明确病因。
解剖定位一致性:
损伤部位与针灸操作部位存在明确的解剖学对应关系(如针刺胸背部后出现呼吸困难提示气胸)。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依据):
明确针灸操作史:
近期(≤72小时)接受过针灸治疗,有医疗记录或可靠见证。
典型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针刺部位持续疼痛(≥VAS 4分)、肿胀、瘀斑或渗液。
系统症状:呼吸困难(气胸)、腹痛(内脏损伤)或发热(感染)。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影像学证据:
超声/CT显示针刺部位深部血肿、气胸或脏器损伤(敏感性>80%)。
感染指标:
穿刺点分泌物培养阳性或血常规WBC>10×10⁹/L伴中性粒细胞升高。
高危因素:
操作者无资质、使用非一次性针具、患者有凝血功能障碍或免疫抑制状态。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影像学检查]
A --> C[实验室检查]
A --> D[操作评估]
B --> B1(超声:血肿/脓肿定位)
B --> B2(胸部X线/CT:气胸诊断)
B --> B3(腹部CT:内脏损伤)
C --> C1(血常规:感染/出血评估)
C --> C2(CRP/ESR:炎症程度)
C --> C3(分泌物培养:病原体鉴定)
D --> D1(针具消毒记录审查)
D --> D2(操作者资质验证)
D --> D3(解剖定位复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