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项目层次结构:
mermaid
graph TD
A[初步筛查] --> B[全血细胞计数]
A --> C[外周血涂片]
A --> D[血清IgE]
B --> E[嗜酸粒计数≥0.5×10^9/L]
E --> F[病因排查]
F --> G[寄生虫检查]
F --> H[过敏原检测]
F --> I[肿瘤筛查]
I --> J[骨髓穿刺]
I --> K[影像学检查]
K --> L[胸部CT]
K --> M[腹部超声]
K --> N[心脏超声]
F --> O[器官活检]
判断逻辑:
全血细胞计数:
嗜酸粒≥0.5×10^9/L启动病因排查流程
≥1.5×10^9/L需紧急评估器官损伤风险
骨髓穿刺:
嗜酸粒≥20%:排除克隆性肿瘤(如白血病)
发现异常克隆:转向特指性诊断
影像学检查:
胸部CT磨玻璃影:提示肺嗜酸粒浸润,需与EGPA鉴别
肠壁增厚(CT/超声):指向嗜酸粒性胃肠炎
心包积液(超声):警示心脏受累风险
组织活检:
皮肤/胃肠/肺组织见嗜酸粒浸润 → 确诊器官受累
阴性结果不排除诊断,需结合血液学指标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异常值
临床意义
处理建议
外周血嗜酸粒计数
≥1.5×10^9/L
高器官损伤风险,需48小时内启动器官评估
立即心脏超声+肺功能检查
血清IgE
>150 IU/mL
提示Th2免疫活化,但非过敏特异性
补充寄生虫血清学检测
CRP
>20 mg/L
反映系统性炎症活动
监测器官功能,每72小时复查
心肌酶谱
肌钙蛋白升高
心肌损伤预警,提示嗜酸粒性心肌炎
紧急心脏MRI+糖皮质激素治疗
粪寄生虫检查
反复阴性
支持"未特指"诊断,但需排除罕见寄生虫
考虑PCR检测罕见寄生虫
骨髓嗜酸粒比例
≥20%伴正常核型
支持反应性增生,排除肿瘤性
6个月后复查骨髓
ANCA
阳性
指向EGPA等血管炎,否定"未特指"诊断
转向血管炎专项评估
四、诊断流程要点
确诊路径:
嗜酸粒增多(血+骨髓)→ 系统排除已知病因 → 器官受累证据 → 确诊
关键鉴别:
寄生虫感染需3次粪检+血清学
肿瘤筛查必须含骨髓细胞遗传学分析
动态监测:
无症状者:每3月复查血常规+IgE
有器官受累:每月评估心肺功能
参考文献:
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2022)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嗜酸性粒细胞疾病诊疗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