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做作性障碍Unspecified Factitious disorders 更新时间:2025-06-19 01:45:58 关键词 索引词 Factitious disorders、未特指的做作性障碍
展开 缩写 未特指做作性障碍、Factitious-Disorder-Not-Otherwise-Specified、FDNOS
展开 别名 做作性精神障碍、人为制造症状障碍、自导自演疾病
展开 未特指的做作性障碍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欺骗行为确认 :
直接证据(如监控记录)或客观证据(实验室矛盾)证明患者故意伪造、诱导或加重躯体/精神症状。
欺骗行为持续≥6个月(ICD-11标准)。
排除外部激励 :
行为目的非为获取经济利益、逃避责任等外部回报(DSM-5核心标准)。
支持条件(临床依据) :
典型行为模式 (需满足≥3项):
反复就医/频繁更换医生(≥3家医疗机构/年)。
症状描述矛盾率>30%(不同医护人员记录比对)。
医源性损伤证据(如注射部位硬结、药物滥用痕迹)。
治疗抵抗性(规范治疗无效但停止干预后自发改善)。
心理评估特征 :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F量表显著升高(T分≥80)。
否认症状与心理因素相关(结构化访谈确认)。
排除标准 :
排除器质性疾病(全面医学检查阴性)。
排除其他精神障碍(如妄想障碍、躯体症状障碍)。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
mermaid
graph TD
A[初始评估] --> B[躯体疾病排查]
A --> C[行为模式分析]
B --> D[实验室检查]
B --> E[影像学检查]
C --> F[医疗记录审计]
C --> G[结构化心理评估]
G --> H[MMPI-2]
G --> I[SCID-5]
F --> J[跨机构病历比对]
判断逻辑 :
医疗记录审计 :
比对>3家机构病历,矛盾率>30%→支持诊断。
发现自我伤害工具(如隐藏的注射器)→确诊证据。
影像学检查(CT/MRI) :
同一部位影像短期波动(如本周"骨折"下周正常)→人为干预证据。
辐射暴露超标但无临床指征→医源性损伤标志。
结构化心理评估(SCID-5) :
确认无精神病性症状→排除妄想障碍。
识别"疾病角色认同"(如坚持特定诊断标签)→核心行为特征。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异常结果
临床意义
处理建议
毒理学筛查
检出非医嘱药物(如胰岛素)
直接证明人为干预,尤其伴低血糖症状
封存患者随身物品,监控给药过程
微生物培养
尿液检出皮肤定植菌
提示样本污染(如患者自添细菌)
监督采样过程,采用无菌导管取标本
炎症标志物
CRP正常但报告高热剧痛
症状-生物学指标分离(>2次)→伪造症状
连续监测指标,排除检测误差
凝血功能
INR异常升高无出血体征
可能暗示抗凝剂滥用
检测血药浓度,锁定药品来源
组织活检
伤口含异物(如玻璃纤维)
确诊自伤行为
结合皮肤科评估损伤机制
四、总结
确诊核心 :依赖欺骗行为直接证据+排除器质性疾病/其他精神障碍。
关键突破口 :医疗记录矛盾率>30%、治疗抵抗性、生物样本污染。
实验室警戒点 :症状与生物学指标分离(CRP/症状不匹配)、毒物阳性但否认用药。
避免误诊 :需>3次重复验证异常结果,防止技术误差导致假阳性。
参考文献 :
ICD-11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WHO, 2019)
DSM-5诊断标准(美国精神病学会, 2013)
BMJ临床实践指南:做作性障碍(2022修订版)
默沙东诊疗手册:施加于自身的障碍(202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