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科学探索医药资讯

其他特指的普通获得性黑素细胞痣Other specified Common acquired melanocytic naevus

更新时间:2025-06-19 00:02:16
编码2F20.0Y

关键词

索引词Common acquired melanocytic naevus、其他特指的普通获得性黑素细胞痣、单纯性雀斑样痣、初期痣、交界黑素细胞痣、交界痣、复合黑素细胞痣、良性复合痣、复合痣、皮肤细胞黑素细胞痣、皮内黑素细胞痣、皮内痣、细胞痣、未特指部位的皮肤痣 [possible translation]、未特指部位的皮肤痣
缩写OTGAMN、QZ-PHAN
别名普通获得性黑素细胞痣-其他、普通后天性黑色素细胞痣-其他特指、普通获得性黑素细胞痣-其他类型、普通后天性黑素细胞痣-其他特指型、获得性黑素细胞痣-普通型-其他特指、后天性黑素细胞痣-普通型-其他特指、普通获得性黑素细胞痣-其他指定、普通获得性黑素细胞痣-其他特指

其他特指的普通获得性黑素细胞痣(2F20.0Y)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1. 金标准

    • 组织病理学检查:通过皮肤活检明确显示良性黑素细胞增生特征,包括:
      • 细胞成熟现象(真皮深层黑素细胞体积缩小)
      • 巢状结构无突破基底膜现象
      • 无病理性核分裂象(<1个/mm²)
  2. 必须条件

    • 临床三联征
      • 直径<6mm的色素性皮损(蓝痣可>6mm)
      • 边界清晰且对称性生长
      • 色泽均匀(棕/黑色为主,蓝痣呈蓝灰色)
    • 无恶性转化征象
      • 无近期快速增大(6个月内增长≤20%)
      • 无自发性出血或溃疡
  3. 支持条件

    • 皮肤镜特征
      • 色素网对称分布(灵敏度92%)
      • 球状/均质模式(特异性85%)
      • 无蓝白幕或放射状条纹
    • 高危因素评估
      • 紫外线暴露史(>100小时/年)
      • 家族性多发痣史(>50个痣)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临床评估] A --> C[皮肤镜检查] A --> D[组织病理学] A --> E[免疫组化] B --> B1[视诊:大小/颜色/边界] B --> B2[触诊:质地/活动度] C --> C1[色素网分析] C --> C2[模式识别] D --> D1[苏木精-伊红染色] D --> D2[细胞成熟度评估] E --> E1[S-100蛋白] E --> E2[HMB-45]

判断逻辑

  1. 临床评估

    • 若皮损符合三联征(直径<6mm+边界清+色泽均),进入皮肤镜检查流程
    • 存在任一恶性征象(溃疡/快速增大),直接转病理活检
  2. 皮肤镜检查

    • 对称性色素网/球状模式 → 定期随访(6-12个月)
    • 非对称结构+蓝白幕 → 立即病理活检
  3. 组织病理学

    • 真皮内巢状黑素细胞+成熟现象 → 确诊良性
    • 表皮内单个黑素细胞浸润+核异型 → 提示恶性可能
  4. 免疫组化

    • HMB-45浅层局灶阳性(<30%区域) → 支持良性
    • HMB-45弥漫强阳性+真皮深层表达 → 需排除恶性黑色素瘤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1. 免疫组化指标

    • S-100蛋白弥漫阳性
      • 异常意义:良性痣中广泛表达,若阴性需警惕非黑素细胞来源肿瘤
      • 处理:补充Melan-A检测
    • HMB-45深层强阳性
      • 异常意义:良性痣仅浅层局灶阳性,深层弥漫阳性提示恶性转化风险
      • 处理:扩大切除并送完整病理
  2. 分子检测

    • BRAF V600E突变阳性
      • 异常意义:常见于恶性黑色素瘤(>50%),良性痣阳性率<5%
      • 处理:密切随访或预防性切除
  3. 皮肤镜参数

    • 非对称性指数>3.0(正常<2.5):
      • 异常意义:提示结构紊乱,恶变风险增加3倍
      • 处理:3个月内复查皮肤镜

四、诊断流程总结

  1. 首选:临床三联征+皮肤镜对称模式 → 确诊良性
  2. 次选:不典型皮损 → 病理活检(金标准)
  3. 警示:HMB-45深层弥漫阳性/BRAF突变 → 启动恶性排除流程

参考文献

条目多发良性黑素细胞痣2F20.00
条目其他特指的普通获得性黑素细胞痣2F20.0Y
条目未特指的普通获得性黑素细胞痣2F20.0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