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骨产伤Birth injury to facial bones
更新时间:2025-10-09 15:50:52
关键词
索引词Birth injury to facial bones
别名产伤性面部骨折、分娩引起的面骨损伤、生产过程中的面骨伤害、新生儿面部骨折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详细请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XA8JR9下颌联合
XA6UV6下鼻甲
XA0NC8下颌骨
XA5969下颌支
XA5CQ0舌骨
XA7919下颌骨颈下突
XA3B77下颌骨牙槽缘
XA0M61下颌角
XA8E16鼻骨
XA51B7下颌骨
XA8N32颧骨
XA7VK5上颌骨
XA14T2犁骨
XA24B3下颌骨冠突
XA88P5未特指的颌
XA9GZ6泪骨
XA4319腭骨
XA98M7下颌骨髁突
面骨产伤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面骨产伤(Birth injury to facial bones)是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由于机械性压迫或牵拉导致面部骨骼损伤的一种情况。它属于围生期某些情况下出现的并发症,主要涉及颧骨、鼻骨、上颌骨和下颌骨等面部骨骼。面骨产伤可能单独发生,也可能与其他部位的产伤同时存在。
病因学特征
-
产程中的机械压力:
- 产道的狭窄或胎儿相对较大时,通过产道的过程中可能会对面部骨骼造成压迫,特别是在难产或使用助产器械(如产钳、吸引器)的情况下。
- 胎位异常,例如枕后位或其他非正常胎位,可能导致胎儿面部承受额外的压力,从而引发骨折。
-
产力异常:
- 子宫收缩过强或不协调,以及产妇用力不当,都可能增加胎儿面部受到的机械性压力,进而导致面骨损伤。
- 有时,在第二产程中过度牵引胎儿头部也会对面部骨骼产生直接伤害。
-
先天性因素:
- 骨骼发育不良或骨质疏松的胎儿更容易在分娩过程中遭受面骨损伤。
- 某些遗传性疾病或代谢异常也可能是潜在风险因素之一,使得骨骼更加脆弱易损。
病理机制
-
骨折类型与部位:
- 根据受伤的具体位置不同,面骨产伤可表现为鼻骨骨折(KA45.21)、下颌骨骨折(KA45.20)以及其他特指或未特指的面骨损伤(KA45.2Y/Z)。
- 鼻骨因其位置突出且结构较细小,在分娩过程中尤其容易受损;而下颌骨则可能因受到直接挤压而发生骨折。
-
软组织损伤:
- 除了骨骼本身的损伤外,周围软组织包括皮肤、肌肉、神经血管等也可能受到影响,导致肿胀、淤血甚至功能障碍。
- 在严重情况下,面骨骨折还可能伴有颅内出血或其他神经系统并发症。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局部疼痛与压痛:受伤区域可能出现明显触痛,并随时间逐渐加剧。
- 肿胀与变形:受伤部位迅速肿胀,面部轮廓可能发生改变,特别是鼻梁塌陷或下颌偏斜。
- 功能受限:如张口困难、咀嚼无力等,影响进食和言语能力。
- 外观变化:对于鼻骨骨折而言,鼻外形异常最为直观,可能伴有鼻塞或鼻血流出。
参考文献:以上内容综合自多篇医学文献及专业网站关于面骨产伤的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