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项目树] --> B[初筛评估]
A --> C[功能测试]
A --> D[病因探究]
B --> B1(病史与体格检查)
B --> B2(汗液定性试验)
C --> C1(定量泌汗轴突反射-QSART)
C --> C2(体温调节出汗试验-TST)
D --> D1(神经电生理检查)
D --> D2(内分泌激素检测)
D --> D3(皮肤活检)
判断逻辑:
初筛评估:
体格检查:重点观察腋窝/手掌/足底的出汗模式,不对称性出汗提示特指性失调。
汗液定性试验(如淀粉碘法):局部深蓝色区域需结合QSART验证,避免假阳性。
功能测试:
QSART:
异常判断:同体两侧汗量差异>25% 或 延迟反应时间(>3分钟)
意义:直接反映节后交感神经功能,指导神经源性病因鉴别
TST(体温调节出汗试验):
全身无汗区>10%体表面积支持少汗型诊断
病因探究:
神经电生理:异常H反射提示脊髓病变相关汗腺失调
皮肤活检:汗腺导管角化过度或肌上皮细胞萎缩需与硬化性苔藓鉴别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汗液分析:
电解质异常(钠>80 mmol/L或氯>70 mmol/L):
提示囊性纤维化或尿毒症性汗腺病,需查CFTR基因
pH>7.0:
碱性汗液易致皮肤刺激,需调整局部护理方案
血液检查:
CRP>10 mg/L:
提示继发感染或炎症活动,建议加用抗菌外用药
FSH/LH比值>2(女性):
支持更年期相关血管舒缩性出汗异常
特殊检测:
QSART结果解读:
四肢不对称性无汗:提示周围神经病变(如糖尿病)
节段性出汗过多:需排查脊髓损伤
红外热成像温差≥1.5℃:
低温区对应少汗灶,高温区提示代偿性多汗
四、诊断路径总结
核心确诊:需满足组织病理学或功能性测试(QSART/TST)的金标准。
鉴别关键:通过三联排除法(少汗症/多汗症/痱)锁定"其他特指"范畴。
病因导向:神经电生理+内分泌检测指导个体化治疗(如神经修复或激素替代)。
权威参考文献: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2016):汗腺疾病分类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