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新研究发现,脆弱性相关的肠道菌群失调会显著增加膀胱癌患者接受体内尿流改道手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的风险。尽管使用了短期抗生素预防,残留的腹腔细菌和真菌(特别是肠球菌和肠杆菌)与术后肠梗阻及感染存在强烈关联。这些发现突显了脆弱性作为手术结果关键决定因素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基于菌群管理策略改善术后恢复的可能性。
膀胱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胃肠道(GI)并发症如术后肠梗阻(POI)和腹腔内感染(IAI)仍是主要问题。即使采用机器人辅助体内尿流改道术(iRARC)等外科技术进步以及加速康复方案,仍有大量患者受到影响。这些并发症不仅延长住院时间,还增加患者发病率,表明需要识别手术技术之外的风险因素。
在2025年7月1日发表于《科学报告》第15卷的研究中,日本名古屋大学和藤田保健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分析了146例未接受肠道准备且接受短期抗生素预防的iRARC手术患者样本。研究人员通过对远端回肠和腹水样本的检测发现,尽管大多数患者的回肠菌群受抗生素抑制,但残留腹腔微生物与术后并发症呈显著关联。
"虽然短期抗生素预防通常会抑制远端回肠菌群,但我们的发现表明残留腹腔细菌或真菌与胃肠道并发症存在强关联,"研究负责人Kenji Zennami副教授指出,"脆弱性似乎加剧了微生物失衡,特别是肠球菌和肠杆菌物种,这增加了术后风险。"
研究结果显示惊人差异:腹水培养阳性患者的并发症风险是阴性患者的6倍以上。72.5%的阳性患者发生肠梗阻或感染,而阴性组仅为11.3%。即使单独存在回肠粪便细菌,并发症风险也增加近4倍。值得注意的是,所有IAI病例均发生在回肠和腹水培养均阳性的患者中,残留微生物成为严重术后事件的关键驱动因素。
脆弱性被证实是特别重要的因素。通过Geriatric-8问卷评估的脆弱患者相比非脆弱患者更易携带残留微生物(63% vs 12%)。脆弱个体表现出独特的菌群特征,肠球菌和肠杆菌(包括非脆弱患者未见的碳青霉烯耐药株)比例显著升高。
研究团队建议,当前的泌尿科围手术期抗生素指南应调整预防方案以靶向脆弱患者可能残留的病原体。除抗生素外,将脆弱评估与术前康复计划(如运动和营养支持)结合,以及使用益生菌等菌群干预手段可能有效降低POI和感染风险。
尽管研究为单中心设计且依赖传统培养方法,但首次直接证实了脆弱相关菌群失调与膀胱癌手术不良预后的关系。研究人员强调需要更大规模多中心研究验证结果,并评估靶向干预措施。
"未来,基于菌群管理可能成为围手术期护理的标准组成部分,"Zennami博士总结道,"通过整合脆弱评估和肠道环境优化策略,我们有望改善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并实现脆弱患者的精准治疗。"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