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药品库医药资讯

加强医学教育中的同理心:临床实习与模拟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

Enhancing compassion in medical education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fficacy of clinical clerkships versus simulation-based training methodologies

意大利英语健康
新闻源:BMC Medical Education
2025-08-26 08:36:54阅读时长3分钟1415字
医学教育同理心培养临床实习模拟教学医学生医患关系治疗依从性护理质量课程设计真实临床实践

内容摘要

本研究对比了临床实习与模拟教学在培养医学生同理心方面的效果,发现临床实习环境下的学生同理心评分在第五学年末显著提升(3.54±0.78 vs 3.23±1.18),而模拟教学组的效果呈现先升后降趋势。研究表明真实临床环境对维持同理心具有不可替代性,建议将同理心培养系统性融入医学课程设计。

加强医学教育中的同理心:临床实习与模拟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

要点总结

背景

同理心作为医学实践的核心要素,通过促进医患关系、提升治疗依从性和护理质量发挥关键作用。虽然部分与生俱来,但结构化教育干预可显著提升这一能力。尽管近年来医学课程已尝试纳入同理心培养,但不同教学环境对技能发展的影响仍存在方法论挑战。本研究评估传统临床实习与模拟教学在培养医学生同理心方面的效果。

方法

该回顾性纵向研究追踪了意大利米兰Humanitas大学133名医学生(2021-2024年)三年间的专业行为发展。课程包含基于问题的学习、医院实习和模拟训练,采用标准化评分卡(4分制)每季度评估同理心,结合学习管理系统、模拟场景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s)进行持续评估。

结果

初始评估显示两组同理心评分无显著差异(实习组3.25±0.73 vs 模拟组3.30±0.69,p=0.45)。后续两年评估差异不显著(p=0.39,p=0.22),但在第五学年末出现显著差异(实习组3.54±0.78 vs 模拟组3.23±1.18,p=0.023)。实习组同理心评分随时间持续提升(+0.29,p=0.023),而模拟组仅在第四学年短暂提升后回落至初始水平(-0.07,95%CI -0.24~0.11)。

结论

本研究强调医学课程设计的重要性。模拟教学提供可控环境但无法完全复制真实医患互动的深度。建议系统性整合同理心培养课程,通过真实临床实践维持这一关键品质。

引言

同理心以理解他人痛苦并采取行动缓解其苦难为核心特征,是医学实践的基础。研究证实其与患者治疗依从性提升、医疗质量改善和医生职业倦怠降低显著相关。尽管医疗行业面临同理心危机,但研究表明通过结构化训练可有效培养这一品质。当前缺乏标准化培训方案,包括教学方法、评估体系和环境影响因素等关键问题尚未解决。

方法学

研究设计

对133名医学生进行三年追踪评估(2021-2024年),覆盖第三至第五学年。课程采用R.I.M.E.框架(信息收集者→分析者→管理者→教育者),包含每周9-20天的临床实习(外科/内科轮转)和模拟教学(中/高保真场景),每学期通过标准化评分卡评估同理心表现。

评估方法

采用4分制评分卡评估同理心(0=失败,4=优秀),示例包括:主动倾听焦虑患者、提供敏感支持(4分)vs 忽视他人困难(0分)。评估时间点与学习进度严格对应,最终学期进行全球性综合评估。

结果分析

群体特征

133名参与者中,94%全程在Humanitas大学就读,6%为转学生。女性占比62%(82人),男性38%(51人)。国籍分布:意大利63%(84人)、欧盟其他国家11%(14人)、非欧盟26%(35人)。

发展轨迹

环境差异

第五学年第一学期出现显著差异(实习组3.54 vs 模拟组3.23,p=0.023),表明真实临床环境在培养深度同理心方面的独特优势。实习生在"管理者"角色中需主动感知并回应患者情绪,这种实践促使同理心向更高层次发展。

讨论

机制分析

临床实习的沉浸式体验使学生直面真实伦理困境和临床不确定性,促进情感共鸣的深度发展。而模拟教学虽能传授技术技能,但难以复现真实医患互动的情感复杂性。研究证实临床实践中情感响应能力显著提升,而模拟环境的效果呈现短暂性特征。

教育启示

建议早期融入真实临床实践的同理心培养课程,通过"理论-模拟-真实"三阶段教学模式培养复合型医疗人才。未来需开发更精准的同理心测量工具,探索跨文化环境下的最佳教学策略。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素材的搜集与翻译),请注意甄别。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