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事实
- 全球每8人中就有1人受精神障碍困扰
- 精神障碍表现为认知、情绪调节或行为的显著紊乱
- 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精神障碍
- 有行之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 多数患者无法获得有效治疗
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表现为个体认知、情绪调节或行为存在显著紊乱,通常伴随重要功能领域的痛苦或损害。该术语包含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定义的各类精神疾病。2019年全球有9.7亿人(每8人中1人)患有精神障碍,其中焦虑症和抑郁症最常见(1)。2020年新冠疫情导致焦虑症和重度抑郁症患者分别激增26%和28%(2)。尽管存在有效治疗方案,但多数患者无法获得规范治疗,且面临污名化、歧视和人权侵害问题。
焦虑障碍
2019年全球有3.01亿人患有焦虑障碍(含5800万未成年人),主要表现为过度恐惧、担忧及相关行为异常,症状严重程度足以导致显著功能损害。主要类型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过度担忧)、惊恐障碍(突发性惊恐发作)、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情境中过度恐惧)、分离焦虑障碍(对分离产生过度焦虑)等。心理治疗为首选方案,根据年龄和病情严重程度可结合药物治疗。
抑郁症
2019年全球2.8亿人患抑郁症(含2300万未成年人),显著区别于日常情绪波动。典型抑郁发作表现为持续情绪低落(悲伤、易怒、空虚)或失去兴趣/愉悦感,每日持续大部分时间,连续两周以上,并伴随注意力减退、过度自责、自杀意念、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精力下降等症状。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显著增加。心理治疗为首选方案,必要时结合药物治疗。
双相情感障碍
2019年全球4000万人受双相障碍影响(1)。该障碍表现为抑郁发作与躁狂期交替出现。抑郁期症状同上,躁狂期表现为情绪高涨或易怒、活动增多、言语增多、思维奔逸、自我评价过高、睡眠需求减少、注意力分散、冲动行为等。自杀风险较高。综合治疗方案包括心理教育、压力管理、社会功能重建及药物治疗。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冲突地区PTSD患病率显著升高(3)。该障碍由极端威胁事件引发,核心症状包括:1)创伤事件重现(侵入性记忆、闪回、噩梦);2)回避相关思维、活动或人物;3)持续感知当前威胁。症状持续数周以上并导致显著功能损害,心理治疗效果明确。
精神分裂症
全球约2400万人(每300人1人)受精神分裂症影响,预期寿命比常人短10-20年(4)。主要特征为知觉障碍(如持续性妄想、幻觉、思维紊乱)和行为异常。常伴随认知功能持续损害。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教育、家庭干预和心理社会康复。
进食障碍
2019年全球1400万人患进食障碍(含300万未成年人),典型类型包括神经性厌食症(青少年期高发,可致躯体并发症或自杀死亡)和神经性贪食症(物质滥用及自杀风险显著升高)。有效治疗方案包括家庭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
破坏性行为障碍
2019年全球4000万未成年人患行为障碍,主要类型包括对立违抗障碍(持续违抗)和品行障碍(违反基本权利或社会规范)。多在童年期发病,有效心理治疗需整合家庭、学校、教师多方参与,包含认知训练和社会技能培养。
神经发育障碍
发育期起病的神经发育障碍包括:智力障碍(适应行为缺陷)、孤独症谱系障碍(社交障碍、重复行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持续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综合治疗包含心理社会干预、行为治疗、作业治疗及药物治疗。
高风险因素
个体在特定时期可能同时暴露于多种保护/危险因素。贫困、暴力、残疾、不平等显著增加患病风险。风险因素通过影响大脑结构/功能发挥作用。
卫生系统支持
全球精神卫生服务资源严重不足,治疗缺口巨大。仅29%精神病患者(5)和1/3抑郁患者获得正规治疗(6)。患者需获得社会支持系统,包括人际关系维护、教育就业支持、住房保障等。
世卫组织应对措施
《2013-2030年综合精神健康行动计划》确立四大目标:
- 加强精神健康治理
- 构建社区综合服务体系
- 推进预防促进策略
- 强化信息系统建设
精神卫生差距行动(mhGAP)通过技术指南和培训包,在资源匮乏地区培养非专科医疗人员,其《干预指南2.0版》为基层医疗人员提供评估和管理指导。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