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药品库医药资讯

慢性肾病中的高尿酸血症:新兴病理生理学与新型治疗策略

Hyperuricemia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Emerging Pathophysiology and a Novel Therapeutic Strategy

日本英语健康/医学研究
新闻源:www.mdpi.com
2025-09-18 04:20:14阅读时长17分钟8310字
慢性肾病高尿酸血症尿酸排泄肾小管损伤内皮功能障碍肾小球血流动力学降尿酸治疗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选择性尿酸重吸收抑制剂

内容摘要

本文综述了慢性肾病中高尿酸血症的新兴病理生理分类、尿酸诱导肾脏损伤的机制以及新兴的治疗干预策略,提出将高尿酸血症区分为肾小球滤过不足型和肾小管过度重吸收型有助于理解其在肾病进展中的不同作用,同时探讨了选择性尿酸盐重吸收抑制剂(SURI)等新型治疗方法的潜力,为慢性肾病患者个体化降尿酸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未来研究方向。

摘要

高尿酸血症日益被认可为慢性肾病(CKD)进展的可调控因素。尽管传统上高尿酸血症被分为肾排泄不足型和肾负荷过重型,但近期研究表明,慢性肾病患者的高尿酸血症可能源于异质性排泄缺陷,包括肾小球滤过不足和肾小管过度重吸收。这些不同的表型可能导致不同的肾脏损伤机制。实验和临床数据表明,单钠尿酸盐晶体和可溶性尿酸通过氧化应激、炎症小体激活和内皮功能障碍独立诱导肾脏损伤。此外,临床研究表明血清尿酸水平与肾脏结局之间的关联不一致,提示仅凭血清水平可能无法完全反映尿酸相关的肾脏风险。这促使人们对促尿酸排泄药物产生日益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选择性尿酸重吸收抑制剂(SURIs),它们针对肾小管尿酸处理。尿酸转运蛋白1抑制剂在增强尿酸排泄和潜在保护肾功能方面已显示出前景,尤其是在慢性肾病患者中。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总结了当前证据,将高尿酸血症的新兴病理生理学分类、尿酸诱导肾脏损伤的机制与治疗干预联系起来。这些见解可能为慢性肾病患者个体化降尿酸治疗提供参考,并支持未来基于表型指导的治疗策略研究。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慢性肾病;URAT1;SURI;肾排泄不足;肾小球滤过不足;肾小管过度重吸收;尿酸;促尿酸排泄药物;尿酸排泄

1. 引言

慢性肾病(CKD),其特征是肾功能进行性下降,正日益被视为全球健康问题。慢性肾病的患病率持续上升,特别是在老年人群和患有代谢性疾病的个体中。慢性肾病不仅与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的风险相关,还与心血管疾病负担增加有关。慢性肾病的潜在原因多种多样,糖尿病肾病、肾硬化和慢性肾小球肾炎是全球最常见的病因。虽然每种疾病表现出不同的组织病理学和临床特征,但它们通常汇聚于共同的机制,如肾小球硬化、间质纤维化和血管重塑。

最近,高尿酸血症作为慢性肾病中潜在的可调控因素日益受到关注。在肾功能受损的患者中,尿酸排泄减少导致血清尿酸水平升高。除其在痛风中已确立的作用外,无症状高尿酸血症还通过涉及氧化应激、内皮功能障碍和肾内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机制参与肾脏损伤的发病机制,最终导致肾单位丧失。值得注意的是,最近的研究表明,慢性肾病中的高尿酸血症可能反映不同的排泄缺陷,大致可分为肾小球滤过受损和肾小管过度重吸收。这些模式可能对应不同的血管、间质和肾小球病理,并有助于解释慢性肾病患者中血清尿酸水平升高所见的异质性临床表现。

在本综述中,我们探讨了慢性肾病中高尿酸血症的概念演变,重点关注其病理生理亚型、与肾脏损伤的机制联系以及针对这些特定尿酸失调模式的新兴治疗策略。这些观点可能为临床实践中观察到的异质性肾脏表型提供见解。

2. 慢性肾病中高尿酸血症的分类

尿酸是人类嘌呤代谢的终产物,其血清浓度反映了肝脏中的生成、肠道排泄和肾脏排泄之间的平衡。肾脏对尿酸稳态的贡献最为显著,负责大部分日常尿酸排出。在肾单位内,尿酸在肾小球自由滤过,并经历肾小管重吸收。重吸收主要由位于近端小管上皮细胞顶膜的尿酸盐转运蛋白1(URAT1)和位于基底外侧的葡萄糖转运蛋白9(GLUT9)介导。较小部分的尿酸通过顶膜ATP结合盒转运蛋白G2(ABCG2)和基底外侧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分泌回尿液。这种严格调控的过程在生理条件下导致约10%的滤过尿酸被净排泄。

传统上,高尿酸血症根据其潜在的病理生理学分为三类:产生过多型、肾外排泄不足型和肾排泄不足型。前两类统称为肾负荷过重型,而后者则以肾尿酸清除率降低为特征。在慢性肾病患者中,肾排泄不足是导致高尿酸血症的最常见机制,反映了患病肾脏有效消除尿酸能力的受损。

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肾排泄不足型并非同质的。它可能更准确地描述为包含两种不同的病理生理特征。一种亚型称为肾小球滤过不足型,其特征是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导致输送至肾小管的尿酸减少。另一种涉及相对过多的肾小管尿酸重吸收,其中尿酸处理的受损独立于或不成比例于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可称为肾小管过度重吸收型。区分这两种亚型对于尿酸介导的肾脏损伤的病理生理学很重要。它解决了核心问题:升高的尿酸是仅仅是肾功能障碍的替代标记物,还是在疾病启动中发挥积极作用。具有不成比例肾小管重吸收的患者可能即使在慢性肾病早期也表现出高尿酸血症,这类个体可能代表尿酸积极促成肾单位损伤的亚群。相比之下,当高尿酸血症仅随着GFR下降而平行出现时,其作用可能更具反映性而非因果性。

尽管目前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来区分这些亚型,但某些生化指标可能提供见解。尿酸排泄分数(FEUA)和尿尿酸与肌酐比值(UACR)等参数可能是候选指标。低FEUA可能提示过度重吸收,而在低GFR情况下看似正常的FEUA可能掩盖了滤过缺陷。同样,UACR等点尿指标可能为评估肾小管尿酸处理提供实用替代方案。这些指标仍有待确立为临床标准。此外,鉴于这些排泄缺陷的重叠和动态性质,识别除FEUA和UACR之外更具特异性和敏感性的指标对于准确区分病理生理亚型至关重要。已提出复合肾小管-肾小球尿酸处理(TUH)指数来捕捉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对净尿酸排泄的相对贡献:TUH = CCr × (100 − FEUA) = (CCr − CUA) × 100。尽管这一公式仍属理论且尚未得到验证,但认识到这些病理生理亚型突显了肾脏疾病中尿酸处理的复杂性,并可能为未来研究以及个体化治疗方法提供有用框架。期望对这些指标和具有明确定义性能特征的诊断标准进行前瞻性验证研究。

仅限于"肾排泄不足"的传统分类无法区分高尿酸血症是肾脏损伤的驱动因素还是慢性肾病中排泄受损的结果。将排泄不足分解为肾小球滤过不足和肾小管过度重吸收提供了可检验的框架来阐明方向性。

3. 高尿酸血症与CKD进展之间的机制联系

高尿酸血症通过多种机制促进慢性肾病的发生和进展。这些机制包括对肾小管细胞的直接损伤、肾小球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以及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虽然单钠尿酸(MSU)晶体沉积是痛风性肾病中公认的肾脏损伤原因,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即使没有晶体形成,可溶性尿酸也能对肾脏结构和功能产生致病作用。这些机制可能相互作用,并根据尿酸失调的潜在模式而有所不同。

3.1. 肾小管损伤

在高尿酸血症影响的各种肾结构中,肾小管是损伤的主要部位。这可以通过尿酸晶体依赖性和非依赖性机制发生。

MSU沉积可以直接诱导肾小管损伤。虽然高尿酸血症定义为血清尿酸超过7.0 mg/dL(此时MSU晶体可能在血清中沉淀),但肾脏中的结晶可能独立发生,特别是在肾小管腔内。在此区域,当尿液环境变得对溶解性差的尿酸过饱和时,MSU晶体可能形成,尤其是在低pH值和高局部尿酸浓度条件下。沉淀的风险不取决于绝对排泄量,而是取决于相对于特定pH值下溶解度的尿酸浓度。在尿液pH值为5.5时,未解离尿酸的溶解度约为100 mg/L,当浓度接近或超过亚稳态上限(估计约为200 mg/L)时发生结晶。一旦在肾小管腔内形成,MSU晶体可能通过炎症机制导致上皮和间质损伤。一个得到充分表征的途径涉及NOD、LRR和pyrin结构域包含3(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这一机制主要在痛风性关节炎的背景下确立,其中MSU在滑膜组织中的沉积导致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摄取晶体,触发溶酶体破裂、钾外流和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8等促炎细胞因子的caspase-1依赖性成熟。这种级联反应是否同样在肾脏中运行,特别是肾小管上皮细胞中,仍不清楚。然而,MSU依赖性炎症小体激活已被提出作为肾脏损伤模型中的促成机制。最近的一项体内研究表明,直接注射到肾脏的MSU晶体在没有高尿酸血症的情况下诱导了炎症小体激活和间质纤维化,支持肾脏内局部MSU的潜在致病作用。另一项使用表现出高尿酸血症的基因修饰小鼠的体内研究发现,结晶尿导致了间质炎症和纤维化。MSU被摄取到肾上皮细胞的途径仍有待阐明。在痛风性关节炎中,晶体摄取通过吞噬作用发生,但在肾小管中,尚不清楚是被动沉降、胞饮作用还是类似吞噬的机制参与。综上所述,虽然MSU驱动的炎症小体激活范式在痛风中已确立,但其向肾脏的转化在生物学上是合理的,但在机制上尚未充分探索。需要使用肾脏特异性模型的进一步研究来阐明MSU晶体在小管间质炎症和进行性肾单位损伤中的确切作用。

除晶体诱导机制外,可溶性尿酸日益被认识为通过非晶体依赖途径介导肾小管损伤的潜在介质。可溶性尿酸在没有MSU结晶的情况下也能产生包括IL-1β在内的促炎细胞因子。NLRP3炎症小体可能参与可溶性尿酸诱导的肾脏损伤。可溶性尿酸以TLR4依赖的方式诱导近端上皮小管细胞中的炎症小体。最近的一项研究强调,可溶性尿酸还可以通过各种与应激相关的机制激活NLRP3炎症小体,包括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活性氧(ROS)生成、溶酶体破坏和内质网应激,最终导致肾脏损伤。同样,在心肌细胞中,可溶性尿酸已被证明通过激活NLRP3炎症小体,导致线粒体氧化应激、caspase-1激活和随后的细胞损伤。这些发现支持以下概念:尿酸的结晶和非结晶形式都能通过不同但汇聚的炎症和氧化机制对肾小管产生有害影响。更好地理解这些机制对于阐明高尿酸血症和CKD之间的双向关系至关重要(图1)。

3.2. 内皮功能障碍

所有内皮细胞在维持血管稳态中起着关键作用,调节血管舒张、白细胞运输、氧化平衡和屏障完整性。尿酸通过多种相互关联的机制损害内皮功能。一个主要途径涉及由于内皮一氧化氮合酶(eNOS)活性受抑制而导致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改变,导致一氧化氮(NO)生物利用度降低。这伴随着活性氧(ROS)生成增加,导致氧化应激和内皮细胞损伤。使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研究表明,细胞外尿酸浓度升高上调GLUT9表达,导致细胞内尿酸积累增加和eNOS活性及NO生成减少。与这些发现一致,在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中,作为NO生成间接标志物的血清硝酸盐水平显著降低。此外,肾髓质中神经元NO合酶表达减少,表明尿酸也能在体内抑制NO生物利用度。这些抑制NO生物利用度和ROS生成构成了尿酸诱导内皮功能障碍的主要机制。此外,尿酸已被证明稳定并激活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从而诱导血管炎症并增加内皮通透性。这促进了单核细胞粘附和跨内皮迁移,营造出促炎血管环境。这些过程促进小动脉壁的结构重塑,包括内膜增厚和血管顺应性下降。在肾脏中,内皮功能障碍在维持肾小球血流动力学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调节传入小动脉的血管张力和自身调节反应。这些变化可能导致肾小球低灌注或肾小球高滤过,这是由于血管舒张失调和自身调节受损。这两种血流动力学极端都可能对肾小球结构施加压力并导致肾脏损伤。

3.3. 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

内皮功能障碍与肾小球血流动力学异常密切相关。在高尿酸血症的情况下,尿酸诱导的血管损伤影响传入小动脉的张力和结构,导致肾小球灌注压的改变。高尿酸血症下的传入小动脉这些变化可能表现为两种不同的临床和病理生理模式:肾小球高滤过模式和低灌注模式。

肾小球高滤过模式源于传入小动脉舒张和自身调节功能受损。传入小动脉肥厚和玻璃样变在组织学上常可观察到。临床表现通常以蛋白尿作为肾小球高滤过的标志。肾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也参与这一表型。大鼠实验模型表明,高尿酸血症通过激活肾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诱导传入小动脉玻璃样变和肾小球高滤过,即使在没有尿酸晶体沉积的情况下。与这些发现一致,在一项人类研究中,血清尿酸浓度是血管紧张素II引起的肾血浆流量反应减弱的独立预测因子,表明高尿酸水平受试者中肾内RAS被激活。持续的肾小球高滤过对足细胞和肾小球毛细血管施加机械应力,导致尿蛋白、肾小球结构改变和进行性肾单位丧失。

肾小球低灌注模式的特征是传入小动脉腔变窄和流向肾小球的血流减少。这种模式主要被认为是由内皮功能障碍导致的血管收缩驱动的。由于肾小球缺血在此情况下占主导地位,蛋白尿通常不存在或轻微。这两种血流动力学模式反映了慢性肾病的病理异质性。高滤过型损伤通常与糖尿病和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相关,而低灌注型损伤在老年人和动脉粥样硬化或高血压肾硬化患者中占主导。一项开创性的病理研究表明了独特的传入小动脉病变。玻璃样变性中膜肥厚伴增厚和内膜多层化伴管腔塌陷似乎对应于这两种表型,分别反映潜在的代谢性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因。此外,之前对接受肾活检的患者进行的研究表明,两种传入小动脉损伤模式与慢性肾病患者的高血清尿酸水平显著相关。这些发现表明,尿酸相关的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能是两种具有不同临床和组织学特征的肾脏损伤表型的基础。

由于此处回顾的大多数数据是临床前或观察性的,因此本身无法证明在人类慢性肾病中的因果关系,这些通路应被解释为假设生成,直到临床试验证明通过它们介导的肾脏益处(图2)。

4. 高尿酸血症与CKD进展的临床证据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升高的血清尿酸水平与慢性肾病的发病和进展密切相关。即使在没有痛风的情况下,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也与新发慢性肾病风险增加和eGFR更快下降相关。几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一致表明,升高的血清尿酸水平独立预测慢性肾病风险增加、eGFR下降和蛋白尿发生。一项包含超过577,000人的荟萃分析报告称,基线血清尿酸水平每增加1 mg/dL,新发慢性肾病风险显著增加15%。在一项为期五年的日本2型糖尿病患者队列中也报告了类似的观察结果,基线血清尿酸每增加1 mg/dL与快速eGFR下降的更高几率相关,即使在调整了多个协变量后也是如此。这些发现支持血清尿酸较高与不良肾脏结局之间存在强烈且独立的关联。然而,也有相互矛盾的发现报告,表明血清尿酸与肾脏结局之间没有相关性。

这些不一致性表明,仅凭血清尿酸可能无法完全捕捉尿酸相关肾脏风险的复杂性。最近的研究将注意力转向尿液尿酸排泄作为肾脏预后的额外决定因素。在一项慢性肾病患者的前瞻性分析中,通过UUCR和FEUA评估的较低尿液尿酸排泄被发现与肾功能下降的更高风险独立相关。此外,在一项慢性肾病患者的横断面研究中,FEUA和UUCR等尿液标志物而非血清尿酸水平或24小时尿液排泄与肾脏损伤的生物标志物显著相关(表1)。

血清尿酸与肌酐比值(SUCR)也作为尿酸负担的潜在标记物受到关注,该标记物经肾功能调整。血清尿酸水平受肾功能强烈影响,使其在慢性肾病患者中的解释具有挑战性。SUCR通过将血清肌酐作为GFR的替代物纳入其中来解决这一限制。对日本社区居民的横断面分析表明,较高的SUCR值与高血压患病率显著相关,独立于血清尿酸水平。在一项大规模前瞻性队列中,SUCR与心血管和全因死亡率呈非线性关联。在意大利多中心队列中,SUCR阈值为5.35被确定为预测糖尿病和保留肾功能个体心血管死亡率的重要指标。在肾功能受损的参与者中,SUCR阈值为7.50被确定为与心血管死亡率独立相关。尽管这些发现主要涉及心血管终点,但它们间接支持SUCR作为肾脏结局预测中潜在有用标记物的作用。鉴于其能够反映相对于肾功能的尿酸负担,SUCR可能成为识别慢性肾病患者进展风险升高的有用生物标志物。需要进一步研究来建立预测肾脏结局的最佳SUCR阈值,并阐明其在指导慢性肾病人群个体化降尿酸治疗中的作用。

5. 慢性肾病中高尿酸血症的治疗方法

尽管有累积证据将高尿酸血症与慢性肾病进展联系起来,但降尿酸治疗(ULT)在改善肾脏结局方面的作用仍是活跃研究的领域。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XOIs),如别嘌呤醇和非布司他,已得到最广泛的研究。一些随机对照试验报告了XOI的肾脏保护作用,提示eGFR下降改善或蛋白尿减少。然而,其他研究未能证明一致的益处。高尿酸血症合并慢性肾病3期患者肾功能减退预防的非布司他与安慰剂随机对照试验(FEATHER)发现,与安慰剂相比,非布司他并未显著减缓eGFR下降。同样,预防糖尿病早期真实损失(PERL)研究评估了1型糖尿病和糖尿病肾病(达中度阶段)患者中别嘌呤醇的效果,发现即使血清尿酸降低,对肾病进展也没有有益影响。此外,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减缓肾脏疾病进展的对照试验(CKD-FIX),一项纳入3或4期慢性肾病患者的大型随机对照试验表明,与安慰剂相比,别嘌呤醇治疗在两年内未能减缓eGFR下降,尽管血清尿酸持续降低。

尽管几项大型XOI的随机对照试验对肾脏结局呈中性,但最近的一项研究提供了证据,支持当达到目标血清尿酸水平时XOI可能发挥肾脏保护作用。在这项涉及14,000多名痛风和3期慢性肾病患者的研究中,98.8%的患者接受了别嘌呤醇治疗,与未达到该目标的患者相比,达到血清尿酸水平低于6 mg/dL的患者进展至晚期肾脏疾病的风险显著降低。FEATHER研究的事后分析显示,在无蛋白尿的慢性肾病患者中,接受非布司他的患者与接受安慰剂的患者相比,eGFR斜率明显更有利。此外,对痛风和心血管疾病患者中非布司他和别嘌呤醇心血管安全性(CARES)试验的事后分析(包括5,000多名接受非布司他或别嘌呤醇治疗的痛风患者)表明,超过一半的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保持稳定的eGFR或有所改善。值得注意的是,维持平均血清尿酸水平低于6.0 mg/dL与eGFR下降风险降低独立相关。这些发现支持个体化ULT的概念,特别是关注达到尿酸目标,可能在肾功能保护中发挥作用(表2)。

6. 新型和新兴治疗策略

促尿酸排泄药物通过抑制肾小管重吸收增加尿酸排泄,提供了与XOI机制不同的方法。这种治疗策略在慢性肾病中可能具有独特优势,其中排泄受损是高尿酸血症的主要促成因素。最近的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比较了三种ULT(包括苯溴马隆、别嘌呤醇和非布司他)在高尿酸血症慢性肾病患者中的肾脏保护作用。在13年的随访中,与别嘌呤醇相比,苯溴马隆的使用与进展至透析的风险显著降低相关,尽管非布司他实现了更大的血清尿酸降低。相比之下,在3期慢性肾病合并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中进行的随机对照试验发现,非布司他和苯溴马隆对肾功能下降的影响无显著差异。此外,由于安全问题(包括肝毒性风险和在低GFR情况下的疗效降低),苯溴马隆在晚期慢性肾病中的使用受到限制。

最近,选择性尿酸重吸收抑制剂(SURI),通过选择性抑制近端小管中的URAT1来增强尿尿酸排泄,被开发为一种新的促尿酸排泄药物。最早开发的SURI莱西纳德可降低血清尿酸水平,但临床应用受到肾脏不良事件和肾结石风险的限制,且在没有建立对肾脏结局的明确益处的情况下,该药物已被撤回。相比之下,多替纳坦和维纳坦在早期阶段随机对照试验中显示出强大的降尿酸效果。在这些试验中,肾脏安全性和肾脏终点通常与活性或安慰剂对照组相当,但尚未确立一致的肾脏保护效果(表3)。因此,这些随机对照试验尚未解决URAT1抑制是否改善肾脏结局的问题。

为了补充有限的试验证据,我们总结了真实世界观察结果。由于多替纳坦在日本较早获批,大多数评估SURI治疗肾脏效应的研究是来自日本队列的回顾性、单中心研究(表4)。尽管如此,多替纳坦在慢性肾病患者中降低尿酸的疗效已在多项研究中得到一致证明。尽管其肾脏保护作用仍有变化,但几项研究表明URAT1抑制可能带来潜在的肾脏益处。在一项回顾性观察研究中,多替纳坦的使用与尿白蛋白显著降低相关,多替纳坦后尿尿酸排泄的增加与血清肌酐变化呈负相关,表明尿酸排泄增加更多的患者肾功能恶化进展较少。同样,在一项涉及不同程度慢性肾病阶段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中,多替纳坦显著降低了血清尿酸水平。亚组分析显示,基线eGFR < 30 mL/min/1.73 m²的患者在多替纳坦治疗后eGFR显著改善。此外,多变量逻辑回归确定基线eGFR < 30 mL/min/1.73 m²和达到血清尿酸水平≤6.0 mg/dL是eGFR改善的独立相关因素。多替纳坦治疗导致高尿酸血症慢性肾病患者的eGFR显著改善,血清尿酸降低幅度与eGFR改善程度呈正相关,支持增强尿酸排泄可能具有肾脏保护作用的潜在机制。值得注意的是,临床医生应认识到肾结石的风险,并考虑在治疗慢性肾病患者的促尿酸排泄药物时进行水化和尿液碱化。

7. 结论与未来展望

最近在了解慢性肾病中尿酸代谢方面的进展突显了该人群中高尿酸血症的异质性。高尿酸血症现在被认为源于不同的排泄模式:肾小球滤过不足和肾小管过度重吸收。这一概念转变强调了对慢性肾病中高尿酸血症进行精炼分类的必要性,不仅将其视为生化标记物,还视为疾病发病机制的动态促成因素。识别这些亚型可能有助于澄清哪些患者最容易受到尿酸诱导损伤,以及哪些患者最可能从针对性干预中受益。

新型降尿酸药物的出现,特别是SURI,为高尿酸血症慢性肾病的精准医学提供了有希望的途径。与传统的XOI不同,这些药物通过增强尿尿酸排泄发挥作用,可能解决以肾小管重吸收为主的表型的病理生理学。尽管需要进一步研究来建立基于这些亚型的因果关系和治疗算法,但积累的临床和机制证据支持这样一个未来:降尿酸治疗可能是个体化的,由特定的生化谱和肾排泄能力指导。为了使这些概念可操作化,我们提供了一个基于表型指导的尿酸管理概念算法(图3)。

由于本综述的目的是提供与慢性肾病中高尿酸血症亚型、病理生理机制和新兴治疗方法相关的当前证据的集中和概念性综合,因此本综述是以叙述方式进行的。虽然不详尽,但这种方法旨在综合关键发现并反映该领域的当前观点。因为我们专注于讨论基于病理生理学的、基于表型指导的肾脏尿酸处理方法,所以我们主要将SURI研究作为假设生成证据。几项随机对照试验中XOI对肾脏结局缺乏一致益处,尽管血清尿酸显著降低,突显了未解决的问题:尿酸降低方式固有的局限性,以及血清尿酸本身是否是最佳治疗目标或肾内尿酸负担的替代指标。尿酸介导肾脏损伤的机制证据,加上观察到许多慢性肾病患者表现出排泄不足表型,支持评估直接解决肾内尿酸处理的策略。按尿酸排泄表型分层的前瞻性试验对于验证亚型特异性治疗反应至关重要。通过采用基于病理生理学的分类并利用新型治疗药物,临床医生可能更好地减轻尿酸介导的肾脏损伤,并改善慢性肾病患者的结局。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素材的搜集与翻译),请注意甄别。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