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浙江苍南沿岸海域突发赤潮,检测发现塔马亚历山大藻浓度超标,这种藻种会产生麻痹性贝类毒素(PSP),引发了食品安全危机。当地农业农村局紧急叫停了牡蛎、贻贝等贝类的采捕。几乎同一时期,河北秦皇岛也检测到海虹的PSP超标4.68倍。这两起事件涉及沿海养殖业和公众饮食安全,需要从多个维度分析风险。
小心!麻痹性贝类毒素危害大揭秘
PSP是和河豚毒素毒力、毒性近似的神经毒素,毒性极强,仅仅0.5mg就能致人死亡,而且它还耐高温,目前也没有特效药。人摄入这种毒素后,中毒症状分阶段出现。初期会感觉唇、口和舌异常麻木,还可能伴有轻微头痛、头晕,有时会恶心、呕吐;中毒稍微严重些,胳膊和腿会麻痹,运动也会出现障碍,还常有眩晕感;严重时则会呼吸困难,咽喉紧张,随着肌肉麻痹加重,甚至会导致死亡。贝类通过摄食藻类,让毒素在体内蓄积,这就是生物富集原理。 从风险场景来看,赤潮藻类会在潮汐作用下漂移,使得贝类毒素含量不断波动。就像浙江这次,赤潮虽然是零星分布,没有连片,但局部高浓度已经构成了威胁。再对比秦皇岛海虹超标事件,能发现不同海域的贝类都存在被污染的共性风险。以PSP致死量0.5mg为基准,秦皇岛超标样品中PSP含量为限值的4.68倍,这直观显示了食用这些贝类的风险。
多维度防控,守护你我“舌尖上的安全”
政府在这次事件中采取了一系列监管措施。比如苍南发布了禁采令,还建立了贝类产品检测制度,通过预警信息发布机制,提前告知公众风险,这种预防性管控非常必要。 消费者也有很多行动方案。采购时,要避免购买禁捕海域的贝类,尽量选择正规商超的溯源产品。食用时,要控制单次摄入量,千万别生食贝类,而且一定要充分加热。如果不小心中毒了,要立即催吐,然后赶紧就医,要知道目前没有特效药,只能对症抢救。 餐饮业也有责任。商家要建立贝类供应商审核制度,定期索取毒素检测报告,保证提供给顾客的贝类是安全的。
长期风险早知道,应对趋势全掌握
从环境关联性来看,气候变化和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频发的深层原因。海洋温度升高、氮磷污染加剧,都为藻类繁殖创造了条件。 不过,技术防控也有了新进展。现在有实时赤潮监测系统和贝类毒素快速检测技术等创新手段,这些科学监测方法能大大缩短风险响应时间。 对比2010 - 2025年沿海中毒事件数据可以发现,健康科普对降低发病率起到了关键作用。公众对贝类毒素污染的认知提升了,中毒事件也就减少了。 本次事件凸显了贝类毒素污染的隐蔽性与严重性,政府、产业和公众要形成防控合力。大家要关注官方预警,选择安全食材,把“不冒险食用野生贝类”作为日常饮食准则。让我们建立在科学认知和行动力的基础上,共同守护餐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