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安徽阜阳市中医院一名54岁患者因输注刺五加注射液死亡,加上此前太原痰热清注射液致死案例,引发公众对中药注射液安全性的强烈质疑。国家三部门发布相关公告,中药注射液行业将迎来系统性整顿。
中药注射液夺命案例敲响安全警钟
在阜阳案例中,刺五加注射液作为心脑血管改善药物,患者输注后2小时内因过敏性休克合并多器官衰竭死亡,虽院方立即抢救,但仍无力回天。而该药早在2008年就曾因致3人死亡被暂停使用,此次复用风险仍存。太原的痰热清注射液致死案例中,患者输注后出现急性肝肾衰竭,尸检显示药物成分与肝细胞损伤直接相关。两起案例暴露出中药注射液在成分控制、过敏反应监测及急救能力上的系统性缺陷。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4年)》显示,中药注射液虽占药品总不良反应报告的12%,但其中25%为严重不良反应,过敏性休克发生率是西药的3.2倍。研究还表明,中药注射液中鞣质、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残留率高达15%-20%,可能引发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不可逆的器官损伤。此外,尽管国家2017年已限制中药注射液仅在二级以上医院使用,但基层医疗机构违规使用现象普遍,阜阳案例中三甲医院急救流程也存在延迟,反映出专业救治能力的普遍短板。
中药注射液风险背后的多重成因
从药学本质来看,中药注射液成分复杂,通常由多味药材提取,有效成分与杂质比例难以精确控制。比如刺五加含刺五加皂苷等活性成分,但提取液中可能残留植物蛋白、多糖等致敏物质。而且传统口服中药经消化道代谢可降低毒性,而静脉给药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绕过肝脏首过效应,导致毒性物质蓄积风险升高。 生产与监管也存在漏洞。现行中药注射液生产标准未强制要求指纹图谱全成分检测,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采用低纯度原料,2024年药监局抽检数据显示杂质超标率高达30%。同时,2019年前上市的中药注射液多数未完成Ⅳ期临床试验,疗效与安全性证据链不完整,如痰热清注射液虽广泛用于呼吸道感染,但其抗病毒机制缺乏分子层面验证。 临床使用方面,部分医师将中药注射液视为“天然无害”,未执行规范的过敏试验流程。《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5年调研显示,基层医疗机构仅37%配备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而85%的患者不了解中药注射液的严重过敏风险,盲目信任“中医疗法安全性”,导致风险告知率不足40%。
政策出手,中药注射液行业大洗牌
国家三部门发布的公告明确了三类管理机制。主动评价类要求企业在2026年底前完成注射液成分指纹图谱、药效物质基础及长期安全性追踪研究,通过者可维持注册;责令评价类针对未提交再注册申请或研究数据不完整的产品,将被暂停销售并限期整改,如痰热清注射液已进入此阶段;淘汰机制规定,2027年12月31日前未通过评价的注射液将直接注销批文,预计首批淘汰率可达30%-40%。 这一政策对行业影响巨大。头部企业如康缘药业已投入2亿元开展双黄连注射液代谢组学研究,但中小型企业面临研发资金压力,可能加速行业并购重组。卫健委建议优先采用口服中成药或西药注射剂,如将丹参注射液替换为丹参川芎嗪口服液,需同步更新临床路径指南。 对于公众来说,用药前可通过国家药监局官网查询注射液再评价状态,优先选择标注“已完成IV期临床”的产品;医疗机构需在注射区配备0.1%肾上腺素(1ml/支)、地塞米松及氧气设备,过敏试验需采用皮内注射法而非直接输注;用药后要建立“黄金15分钟”观察制度,首次输注需延长至30分钟以上,密切监测呼吸频率、血压及皮疹等早期过敏征兆。 中药注射液安全性亟待提升,政策监管升级将推动行业淘汰低质产品,保障公众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