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长征医院成功救治了一名“身首离断”患者,创造了医疗奇迹。该患者因颈部被机械臂重击,颈椎大跨度脱位,脊髓严重挫伤,双侧椎动脉闭塞,生命垂危。多学科团队历经3小时高风险手术,利用“卫星钢板”技术复位颈椎,术后患者意识恢复、神经功能改善,转入康复阶段。这一案例刷新了极端创伤救治纪录,展现了中国医疗团队的创新实力。
颈椎严重损伤有多致命?救治难点在哪?
颈椎严重损伤的致命风险不容小觑。脊髓挫伤是常见问题,颈椎脱位会直接压迫或撕裂脊髓,可能导致永久性瘫痪或呼吸衰竭。椎动脉损伤也很危险,双侧椎动脉闭塞会引发脑部供血不足,手术中易发生致命性脑梗死或循环崩溃。此外,颈椎脱位引发的血肿会压迫神经血管,清除血肿时要避免二次损伤,同时维持血压稳定。术后还可能出现脑脊液漏、感染、神经功能恢复缓慢等并发症。此类损伤死亡率超80%,国际医学文献中成功案例极少,救治需突破解剖复杂性、技术精度和多系统协同的多重挑战。
多学科协作,如何创新性救治颈椎严重损伤?
面对如此严重的损伤,多学科团队采取了创新性救治策略。术前通过3D影像重建精准定位损伤结构,预判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出血点、血管撕裂风险,并制定分阶段操作流程。手术中应用“卫星钢板”技术,在常规钢板固定基础上,增设辅助钢板形成多点支撑,增强颈椎稳定性,降低复位后移位风险。同时,在显微镜下精细清除血肿,避免损伤残留神经血管,使用血管夹闭技术控制出血。麻醉与循环管理也很关键,术中实时监测脑灌注压,通过药物与体外循环支持维持血压,防止脑缺氧。该方案将传统“不可能”手术的存活率从接近0%提升至实际案例中的成功,为类似创伤提供了可复制的救治路径。
术后康复,神经功能如何恢复?
术后康复对神经功能恢复至关重要。早期通过诱发电位监测评估脊髓功能恢复情况,动态调整康复计划。康复训练采用阶梯式,从床上被动关节活动到坐位平衡训练,再到站立行走辅助,逐步强化肌肉力量与神经传导。为预防并发症,使用负压引流管减少脑脊液漏风险,联合抗生素预防感染,定期影像复查排除内固定松动。同时,提供心理干预缓解患者焦虑,指导家属协助体位变换、皮肤护理等日常照护。术后24小时内需密切监测神经功能变化,3个月内为神经修复黄金期,需持续康复干预。
日常如何保护颈椎?受伤后急救指南请收好!
日常颈椎保护需从多方面入手。高危职业人群如机械操作、高空作业者,需佩戴颈托或限制颈部活动的防护装备。日常生活中,要避免长期低头使用手机,枕头高度控制在肩颈自然放松位,定期进行颈椎拉伸运动。运动时要避免剧烈颈部扭转或冲撞,健身时选择专业指导以减少损伤风险。 若发生颈部创伤,要立即呼叫120并保持患者平卧,严禁随意搬动头部或颈部。若患者呼吸心跳停止,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胸外按压,避免加重颈椎损伤。转运过程中使用硬质颈托固定,由急救人员操作以确保稳定性。 此次成功救治案例展现了医学技术的突破,也提醒大家要正视颈椎损伤的潜在威胁,加强防护意识,掌握急救技能,降低创伤发生率与致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