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药品库医药资讯

重庆一家误食蘑菇中毒,为啥会中招?咋预防?

作者:范致远
2025-09-23 09:25:01阅读时长2分钟911字
重庆一家误食蘑菇中毒,为啥会中招?咋预防?
急诊科蘑菇中毒野生蘑菇中毒大青褶伞毒素消化系统呕吐腹泻电解质紊乱脱水急救预防措施误食中毒性休克全身炎症反应心肌损伤重症反应

内容摘要

重庆市南川区一家因误食大青褶伞野生蘑菇集体中毒,6名家庭成员出现呕吐昏迷等症状。大青褶伞含类树脂毒素和毒肽类物质,主要攻击消化系统,引发剧烈呕吐、腹泻,导致电解质紊乱和脱水。公众需掌握不采不食野生菌原则,并学会急救方法。

近期,重庆市南川区一家庭因误食野生蘑菇集体中毒,6名家庭成员出现呕吐、昏迷等症状,60岁老人因中毒性休克等转入ICU。原来,他们连续两天食用同种野生蘑菇未察觉异常,第三次食用后出事,经科普博主确认是大青褶伞。此事件引发公众对野生蘑菇中毒风险及应对措施的关注。

大青褶伞毒性多强?中毒后会怎样?

大青褶伞含类树脂毒素和毒肽类物质,主要攻击消化系统,引发剧烈呕吐、腹泻,导致电解质紊乱和脱水。毒素进入血液后,会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及心肌损伤。它在毒蘑菇中胃肠炎毒性排名第一,9月成熟期毒性随菌体老化增强,伞盖展开后孢子释放期毒素浓度达峰值。 中毒有四个阶段,潜伏期2 - 6小时,症状延迟易被忽视;急性期会持续呕吐、腹痛、发热;重症期会出现器官衰竭、休克;恢复期则需数周修复。该家庭首次食用未中毒,可能是采食幼菇或摄入量少,但第三次食用成熟蘑菇导致毒素蓄积,叠加连续摄入加重器官负担,引发重症反应。

为何会误食大青褶伞?原因在这里

家庭成员存在认知误区,误信AI软件或“经验判断”,觉得“连续食用未中毒即安全”,却忽视蘑菇毒性随成熟度变化。科普博主强调AI识别准确率不足30%。而且大青褶伞广泛分布于城市公园、荒地等,与常见食用菌外形相似,容易混淆。家庭聚餐集中暴露于同一毒源,导致群体性健康危机,还加重了医疗系统救治压力。 同时,公众对毒蘑菇毒性分级、季节分布缺乏认知,没掌握“不采不食野生菌”原则。患者家属未在第一时间催吐或保留蘑菇样本送检,延误了黄金救治窗口期(误食后2小时内)。

如何预防野生蘑菇中毒?误食后咋急救?

为预防野生蘑菇中毒,要明确“野生蘑菇无安全采摘标准”,建议完全避免野外采摘,改用市场购买的商业化食用菌。若必须食用野生菌,需将蘑菇照片提交至“西南野生菌协会”等专业平台,结合《中国西南地区常见食用菌和毒菌》图鉴交叉验证。 如果不小心误食,清醒状态下要立即刺激咽喉催吐,并保留蘑菇样本送医检测。到医院后,医生会静脉补液纠正脱水,使用活性炭吸附残留毒素,重症患者需血液净化治疗。针对多器官损伤,要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ECMO仅用于心肺功能衰竭的最后防线。 社区可在农村、山区开展“毒蘑菇识别工作坊”,模拟中毒场景演练。政府应要求餐饮单位禁止加工来源不明野生菌,学校和养老机构全面禁止供应野生菌类食品。 野生蘑菇中毒危害大,大家要牢记不采不食,掌握急救法,政府和医疗机构需做好预防工作。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

相关新闻

邯郸门诊被叫停,南通门诊却成功,医疗创新到底咋整?
19岁女子腹痛产子,隐匿性妊娠咋预防?
58岁女子整容成“熊猫”,整容风险咋避开?
福州27岁女子指甲黑线确诊癌,指甲黑线都危险吗?
48岁女子被困深井54小时!极端环境自救指南来了!
连续戴美瞳十年,双眼角膜病变!美瞳还能戴吗?
上海中小学发臭午餐事件,孩子吃坏肚子谁负责?
17岁美术生患腰突,青少年腰椎问题咋预防?
67岁老人喝无糖饮料昏迷,无糖饮料究竟有多可怕?
杜淳女儿肌肉拉伤,儿童运动损伤咋预防处理?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