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药品库医药资讯

窜稀酸奶引发健康争议,到底咋回事?

作者:范致远
2025-09-23 09:45:01阅读时长2分钟980字
窜稀酸奶引发健康争议,到底咋回事?
消化科腹泻酸奶益生菌山梨糖醇肠道菌群肠道黏膜营养科肠易激综合征渗透压失衡电解质紊乱健康消费肠道健康膳食纤维饮食管理

内容摘要

高阶版小蛮腰buff第16版酸奶因过量益生菌和山梨糖醇导致剧烈腹泻,引发健康争议。专家指出其破坏肠道菌群平衡,长期使用可能损伤肠道黏膜,消费者应选择低剂量益生菌和膳食纤维的产品。

近期,一款名为“高阶版小蛮腰buff第16版(西梅桃子味)”的现制酸奶在郑州等地引发健康争议。这款售价41至49元的酸奶,因饮用后会导致剧烈腹泻,被网友称为“窜稀酸奶”或“新型泻药”。记者实测发现,饮用约2小时后就会出现肠胃刺激症状,4小时内腹泻4次,而社交平台上也有大量消费者分享“排便体验”,甚至有人因急性肠炎就医。

揭秘!酸奶为何成“泻药”?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营养科主任指出,每杯酸奶含5000亿活性益生菌,远超成年人每日10 - 50亿的合理摄入量。过量的益生菌会竞争性抑制有益菌生长,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引发腹胀、腹泻,甚至菌群移位感染。同时,产品含有高剂量膳食纤维,推测达10g/杯以上,其吸水膨胀特性会加速肠道蠕动。西梅中的山梨糖醇,每日超20g即会致泻,两者叠加形成渗透压失衡,使水分滞留肠道引发腹泻。此外,酸奶冷藏后直接饮用,低温会刺激肠道神经,加剧痉挛性疼痛与排便反射。这几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泻药效应”,是人工诱导的肠道功能紊乱,与自然排毒无关。武汉普仁医院消化科专家强调,长期使用可能损伤肠道黏膜,诱发肠易激综合征。

消费者为何“越拉越买”?

年轻群体将“喝酸奶腹泻”视为“挑战身体极限”,通过社交平台晒排便频率获取关注,形成从众效应。部分消费者明知风险仍尝试,反映出健康意识薄弱与风险决策失衡。商家宣传“畅体验 = 排毒减脂”,利用消费者对“肠道通畅 = 健康”的误解,将腹泻包装为代谢加速的表征,实际体重下降源于脱水,易导致电解质紊乱。而且,产品以“Buff畅系列”命名强化功能暗示,模糊“泻药效应”与产品设计的关联性,利用饥饿营销激发购买欲。同时,产品未明确标注山梨糖醇、益生菌具体种类及剂量,消费者难以通过配料表评估风险,平台对“新型泻药”等营销话术缺乏管控,加剧了信息误导。

如何科学应对“窜稀酸奶”?

消费者在选择酸奶时,应优先挑选益生菌含量≤50亿/杯、膳食纤维≤5g/杯的产品,避免含山梨糖醇、低聚糖等渗透性成分。饮用时,要在餐后进行,减缓肠道刺激,避免空腹或过量饮用,等酸奶恢复常温后再喝,降低物理刺激。婴幼儿、孕妇、老年人及肠道疾病患者(如IBS、炎症性肠病)应完全避免此类产品。企业要明确标注益生菌种类、活菌数、膳食纤维及潜在致泻成分含量,增加“腹泻风险”警示标识,禁止将腹泻效果包装为健康功能,不得使用“排毒”“减肥”等误导性宣传。社会应通过短视频平台、社区讲座传播“肠道健康≠频繁排便”等科学知识,破除“泻药减肥”谣言。卫健部门可对高剂量功能性食品设定成分上限,要求企业提交第三方安全性检测报告。

“窜稀酸奶”是营销陷阱,消费者、企业和监管部门需协同,推动健康消费文化正向发展。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

相关新闻

19岁女孩隐匿妊娠产子,隐匿性妊娠藏着哪些风险?
兰茂牛肝菌‘转正’,新增剧毒鹅膏菌,有啥风险?
重庆一家误食蘑菇中毒,为啥会中招?咋预防?
邯郸门诊被叫停,南通门诊却成功,医疗创新到底咋整?
19岁女子腹痛产子,隐匿性妊娠咋预防?
58岁女子整容成“熊猫”,整容风险咋避开?
福州27岁女子指甲黑线确诊癌,指甲黑线都危险吗?
48岁女子被困深井54小时!极端环境自救指南来了!
连续戴美瞳十年,双眼角膜病变!美瞳还能戴吗?
上海中小学发臭午餐事件,孩子吃坏肚子谁负责?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