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南山镇在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上有了新动作。中山大学团队主导采用生物防治技术,释放华丽巨蚊幼虫和辐照绝育雄蚊来控制伊蚊种群,为疫情防控带来新希望。广东省疾控中心数据显示,当前疫情处于防控攻坚期,传统化学灭蚊面临诸多问题,而这项新技术为公共卫生提供了可持续解决方案。
生物防治技术,比传统灭蚊强在哪?
- 华丽巨蚊:伊蚊的“天敌杀手”:华丽巨蚊幼虫与伊蚊幼虫孳生环境相同,每只幼虫能捕食80 - 100条伊蚊幼虫,捕食效率惊人。而且成蚊不吸血,以植物汁液和花蜜为食,对人畜无侵扰。科研团队会控制其释放比例,确保生态平衡不受影响。
- 辐照绝育雄蚊:繁殖的“搅局者”:释放经辐照的绝育雄蚊与野生雌蚊交配,让后代无法发育。在广州老城区试点,释放区的雌蚊叮咬指数下降70% - 80%,长效性远胜化学喷洒。
- 传统方法:弊端重重:化学灭蚊有环境残留风险,还会让蚊虫产生抗药性。而生物防治既可持续又生态友好,契合疫情攻坚期的防控需求。
基孔肯雅热来袭,个人和家庭如何防护?
- 了解基孔肯雅热危害:基孔肯雅热病毒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典型症状有发热、关节痛、皮疹,还可能有潜在并发症。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要格外注意。
- 家庭环境防控:清除积水容器,定期清理花盆托盘,安装纱窗纱门,使用电蚊拍、蚊帐等物理防蚊工具。在华丽巨蚊释放区域,居民不用恐慌,要配合社区环境治理。
- 个人防护技巧:日常穿长袖衣物,使用含避蚊胺的驱蚊剂。在生物防治区域也不能掉以轻心,成蚊数量减少需要时间,且并非所有蚊种都能被控制。
生物防治技术推广,生态风险与未来展望如何?
- 生态风险评估:生物防治技术推广要考虑对本地生态的潜在影响,类似于引入外来物种可能带来的风险。不过中山大学团队优先选择本土天敌,谨慎对待物种选择。
- 科研与监测进展:团队对释放区域长期跟踪研究,监测蚊虫种群动态,评估生态链影响。数据透明和动态调整很重要,能保证技术科学有效实施。
- 公众参与与科普需求:居民要通过官方渠道获取防控信息,配合社区环境整治。要理性看待生物防治效果,不要因短期内蚊虫未完全减少而误解。 生物防治技术在基孔肯雅热防控中具有创新价值,是中国公共卫生实践的范例。个人和家庭要结合技术进展,加强日常防护意识,共同构建“科技 + 个人行动”的健康屏障。大家要关注权威机构发布的疫情动态与防治指南,理性应对蚊媒传染病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