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这可急坏了不少家长。手足口病主要威胁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这种病传染性强,若不及时治疗还可能引发重症。今天就带大家了解手足口病的预防、识别和护理知识,让家长们心里有底。
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又该如何预防?
- 传播途径:手足口病的病毒传播方式多样。接触传播是常见途径之一,孩子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玩具、门把手后,再触摸口鼻,就可能感染。飞沫传播也不容忽视,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飞沫含有病毒,健康儿童吸入后易被传染。粪口途径传播则是因为病毒可随患者粪便排出,若污染了水源、食物,被儿童误食就会发病。而且,这些病毒在环境中存活时间较长,增加了感染风险。
- 预防措施:
-
个人卫生防护:正确洗手是预防的关键。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时间至少20秒,特别是在饭前便后、接触患儿后。家长要教育孩子不要吸吮手指,减少病毒入口的机会。
- 环境消毒要点:像玩具、餐具、门把手等高频接触物品,要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或擦拭。以含氯消毒剂为例,一般稀释比例为1:100 - 1:200,作用时间约30分钟。
- 疫苗接种指南:EV71灭活疫苗能有效预防重症手足口病,适用于6月龄至5岁的儿童。需接种2剂次,间隔1个月。不过要注意,该疫苗仅针对EV71病毒,对其他肠道病毒型别感染无预防作用。
- 人群管理策略:疾病高发期,如夏季,尽量避免带儿童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幼儿园等集体环境要加强防控,做好日常消毒和健康监测。
-
如何识别手足口病症状,出现哪些情况要立即就医?
- 典型症状:
-
普通病例表现:孩子通常会突发发热,口腔出现灰白疱疹,易破溃成溃疡。手足、臀部会出现玫瑰色斑丘疹或疱疹,这些皮疹有“四不像”特征,既不像水痘、蚊虫叮咬,也不像药物疹、脓疱疹。
- 重症预警信号:若孩子出现以下情况:持续高热(体温>39℃且退热药无效)超过3天;精神萎靡、嗜睡;肢体抖动或抽搐;频繁呕吐;呼吸急促、心率增快;四肢发凉、皮肤花白等,这可能提示脑炎或肺水肿等并发症,需高度警惕。
-
- 家庭应急处理流程:
-
初步降温措施:体温不太高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浴。当体温超过38.5℃,可使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退热。但要注意,酒精擦浴和使用阿司匹林是禁忌。
- 紧急就医判断标准:如果孩子出现上述重症预警信号,应立即送医,并提前联系医院,避免延误。
- 隔离防护操作:患儿需居家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总共约2周。家庭成员接触患儿后,要更换外衣、彻底洗手。
-
家庭护理和康复管理要注意什么,怎样预防复发?
- 症状管理与护理细节:
-
口腔护理方案:可用温盐水给孩子漱口。对于不配合的儿童,家长可以用干净纱布或棉球蘸取盐水轻轻擦拭口腔。饮食上选择软食,如粥、果泥,避免酸性、辛辣食物刺激口腔。
- 皮肤护理要点:要保持患处干燥,勤换衣物,防止孩子挠抓。一般不建议随意涂抹药膏,以免影响皮疹恢复。
-
- 康复期健康管理:
-
饮食调整策略:婴幼儿可选择流质食物,如米汤、果汁;学龄前儿童可吃软食,如面条、蒸蛋。同时要注意补充电解质,可适当喝一些口服补液盐。
- 环境优化措施:每日通风2 - 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控制室内温湿度,温度保持在25℃左右,湿度在50% - 60%。也可使用空气净化器辅助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 心理支持技巧:孩子因口腔疼痛拒食、烦躁不安时,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玩游戏等方式分散其注意力,用温和的语言沟通安抚。
-
- 复发预防与长期防护:定期检查家中消毒盲区,如手机、遥控器等,建议每周进行一次大扫除。即使孩子接种了疫苗,也不能掉以轻心,仍要保持良好的防护措施。 家长们要保持警惕,科学防控手足口病。掌握预防、识别和护理的要点,遇到问题及时就医。若患儿症状反复或加重,一定要立即复诊。康复后,还可以记录护理经验,为未来应对类似情况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