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词Duodenitis due to external causes、其他特指的外部原因引起的十二指肠炎、内镜操作引起的十二指肠炎、异物引起的十二指肠炎
缩写其他特指外部原因十二指肠炎
别名Other-specified-external-causes-duodenitis
其他特指的外部原因引起的十二指肠炎(DA51.5Y)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内镜可视化证据:
十二指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或浅表溃疡(内镜直接观察)。
黏膜皱襞增粗或紊乱(内镜或钡餐造影确认)。
明确外部诱因史:
近期(≤72小时)内镜操作史(如活检、息肉切除)。
异物摄入史(需影像学或内镜证实异物位置)。
非放射性物理创伤史(如腹部撞击)。
支持条件(临床依据):
典型症状组合:
中上腹钝痛/刺痛(进食后加重) + 恶心呕吐 + 早饱感。
黑便或呕血(提示黏膜糜烂出血)。
体征支持:
上腹部中线右侧压痛(体检确认)。
体重下降 > 5%(排除其他消耗性疾病)。
阈值标准:
同时满足"内镜证据"和"外部诱因史"即可确诊。
若无内镜证据,需满足:
典型症状组合 + 影像学黏膜异常(钡餐/CT)。
外部诱因史 + 病理活检炎症证据。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内镜检查]
A --> C[影像学检查]
A --> D[病理学检查]
A --> E[实验室检查]
B --> B1(黏膜充血/水肿/糜烂)
B --> B2(溃疡评估)
C --> C1(X线钡餐造影)
C --> C2(腹部CT)
C1 --> C1a(黏膜皱襞增粗)
C2 --> C2a(排除穿孔/梗阻)
D --> D1(组织活检)
D1 --> D1a(中性粒细胞浸润)
D1 --> D1b(黏膜水肿)
E --> E1(血常规)
E --> E2(炎症标志物)
判断逻辑:
内镜检查:
黏膜充血水肿(>50%黏膜面积)→ 支持活动性炎症
糜烂/溃疡(直径>3mm)→ 提示损伤严重度
钡餐造影:
皱襞增粗(宽度>4mm)→ 替代内镜的初筛指标
CT扫描:
十二指肠壁增厚(>3mm)+ 无游离气体 → 排除并发症
病理活检:
中性粒细胞浸润(每高倍镜>5个)→ 急性炎症标志
腺体结构紊乱 → 慢性化倾向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血常规:
血红蛋白↓(男<130g/L, 女<120g/L):
意义:提示慢性失血,需查便潜血
处理:铁剂补充 + 监测出血量
白细胞计数↑(>10×10⁹/L):
意义:继发感染风险,需排除穿孔
炎症标志物:
CRP↑(>10mg/L):
意义:黏膜损伤程度指标,>50mg/L提示重度炎症
处理:加强抗炎治疗
ESR↑(男>15mm/h, 女>20mm/h):
意义:非特异性,需结合临床表现
便潜血试验:
阳性:
意义:黏膜糜烂出血的直接证据
处理:评估出血量 + PPI治疗
四、诊断流程要点
首要确认诱因:
追溯72小时内镜操作/异物摄入/创伤史
内镜为核心:
必须描述黏膜损伤形态学特征
警惕并发症:
黑便/呕血 → 立即查血红蛋白
剧烈腹痛 → 紧急CT排除穿孔
鉴别诊断:
排除药物性(NSAIDs史)、酒精性(饮酒史)、放射性(放疗史)十二指肠炎
注:诊断需严格符合ICD-11 DA51.5Y分类标准,排除其他编码病因。
参考文献:
WHO ICD-11临床修订版(2023)
ACG《上消化道炎症诊疗指南》
《消化内镜操作相关并发症专家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