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内镜检查]
A --> C[影像学检查]
A --> D[功能评估]
B --> B1[白光内镜]
B --> B2[染色内镜]
B --> B3[放大内镜]
C --> C1[钡餐造影]
C --> C2[CT扫描]
C --> C3[超声内镜]
D --> D1[食管测压]
D --> D2[24小时pH监测]
判断逻辑:
内镜检查:
白光内镜:初筛黏膜损伤程度(洛杉矶分级)
染色内镜(亚甲蓝/卢戈液):增强溃疡边界识别
放大内镜:评估微血管改变,鉴别恶性病变
影像学检查:
钡餐造影:
黏膜中断→提示溃疡
管腔狭窄率>50%→需球囊扩张
CT扫描:
食管壁厚>5mm→提示炎症活动
纵隔脂肪浸润→警惕穿孔
功能评估:
食管测压:
下食管括约肌压<10mmHg→排除反流因素
24小时pH监测:
DeMeester评分<14.72→排除GERD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炎症标志物:
CRP >10 mg/L:
提示急性黏膜损伤,需加强抑酸治疗
ESR >30 mm/h:
反映慢性炎症活动,需评估纤维化风险
血常规:
白细胞 >11×10⁹/L:
警惕并发感染或穿孔
血红蛋白 <110 g/L:
提示慢性失血,需内镜复查
血清白蛋白:
<35 g/L:
营养吸收障碍标志,需营养支持治疗
组织病理:
中性粒细胞浸润:
急性损伤期,建议静脉PPI治疗
基底细胞增生:
慢性损伤特征,需长期随访
四、诊断路径总结
首要步骤:内镜评估黏膜损伤 + 暴露史确认
关键鉴别:通过pH监测/测压排除反流性/动力性食管炎
严重度判断:
急性期:关注CRP/白细胞动态变化
慢性期:监测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
治疗导向:
黏膜修复:基于洛杉矶分级选择PPI疗程
狭窄预防:早期球囊扩张(管径<10mm时)
参考文献:
ICD-11消化系统疾病分类标准
《食管疾病临床实践指南》(AGA 2023)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食管炎诊断共识
Sleisenger and Fordtran's 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 Disease (11th 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