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科学探索医药资讯

其他特指的组织胞浆菌病Other specified Histoplasmosis

更新时间:2025-06-18 18:45:25
编码1F2A.Y

关键词

索引词Histoplasmosis、其他特指的组织胞浆菌病、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播散性典型性组织胞浆菌病、肺外组织胞浆菌病、全身性组织胞浆菌病、急性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慢性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组织胞浆菌性泪腺炎、胃组织胞浆菌病、荚膜组织胞浆菌引起的脑膜炎、荚膜组织浆菌引起的真菌性脑膜炎、肾脏组织胞浆菌病
缩写OTZB、OZH
别名特指型组织胞浆菌病、其他指定组织胞浆菌病、其他明确的组织胞浆菌病

其他特指的组织胞浆菌病(1F2A.Y)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组织/体液(痰液、骨髓、淋巴结穿刺液、脑脊液)培养分离出荚膜组织胞浆菌酵母相(需37℃培养)。
      • 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典型3-5μm酵母样细胞(胞内或胞外),伴"halo"样空晕(PAS染色/GMS染色特征)。
      • 分子生物学检测(PCR)检出荚膜组织胞浆菌特异性基因(如H抗原基因)。
  2. 支持条件(临床与实验室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免疫抑制患者:发热≥38℃持续2周以上,伴肝脾肿大或全血细胞减少。
      • 肺部受累:慢性咳嗽(>3周)伴胸部CT显示粟粒样结节或空洞。
      • 特殊类型:脑膜炎(CSF淋巴细胞增多+蛋白升高)、胃溃疡(内镜见火山口样溃疡)。
    • 抗原检测阳性
      • 尿液/血清组织胞浆菌抗原阳性(ELISA法,敏感性>90%)。
  3.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抗原阳性+典型临床表现(需排除类鼻疽等交叉反应病原体)。

二、辅助检查

  1. 诊断路径树

临床怀疑组织胞浆菌病 ├── 病原学检测(金标准) │ ├→ 培养(血/骨髓/组织,需3-6周) │ ├→ 组织病理(GMS染色) │ └→ PCR检测(快速诊断) ├── 抗原检测(尿液/血清ELISA) ├── 影像学评估 │ ├→ 胸部HRCT(粟粒结节/空洞) │ └→ 腹部超声(肝脾肿大) └── 血清学(抗体检测,辅助诊断)

  1. 判断逻辑
    • 培养阳性:需注意与马尔尼菲篮状菌鉴别(37℃培养时后者呈腊肠样分裂)。
    • 尿抗原检测
      • 滴度>2.0提示活动性感染
      • 假阳性见于类鼻疽、青霉病(交叉反应率<5%)
    • 抗体检测
      • IgM阳性(急性期感染,感染后2-5周出现)
      • IgG≥1:32(提示既往/活动性感染,需结合抗原结果)
    • 影像学特征
      • 粟粒样结节(1-4mm)提示血行播散
      • 纵隔淋巴结"蛋壳样钙化"为慢性感染特征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异常值范围 临床意义
尿抗原检测 ≥0.8(临界值) 活动性感染标志,播散性感染时敏感性达95%,治疗后滴度下降提示疗效
血清抗原检测 ≥0.5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敏感性较低(约50%),需结合脑脊液检测
组织病理GMS染色 检出酵母细胞(3-5μm) 诊断金标准,需注意与隐球菌(更大且有荚膜)、马尔尼菲篮状菌(腊肠样分裂)鉴别
血常规 全血细胞减少 骨髓受累特征(发生率60%),需与血液系统疾病鉴别
肝功能 ALT/AST升高(2-5倍) 肝实质受累表现(发生率40%),通常无黄疸
CSF检查 淋巴细胞>50/μL,蛋白>1g/L 脑膜炎诊断依据,但培养阳性率仅30%,需联合抗原检测

四、总结

参考文献

  1. IDSA《组织胞浆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
  2. WHO《侵袭性真菌病诊断标准》(2022)
  3. Clin Infect Dis. 2021;73(7):e3664-e3673(抗原检测应用共识)
条目肺组织胞浆菌病1F2A.0
条目非洲组织胞浆菌病1F2A.1
条目纤维素性纵隔炎CB22.0
条目其他特指的组织胞浆菌病1F2A.Y
条目未特指的组织胞浆菌病1F2A.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