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科学探索医药资讯

组织胞浆菌病Histoplasmosis

更新时间:2025-06-22 00:15:12
编码1F2A
子码范围1F2A.0 - 1F2A.Z

关键词

索引词Histoplasmosis
同义词histoplasma infection、reticuloendothelial cytomycosis、cytomycosis、Darling histoplasmosis、Darling disease、达林病、网状内皮细胞真菌病、细胞真菌病、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组织胞浆菌感染
缩写组胞菌病、荚膜组织胞浆菌感染
别名histoplasmosis、reticuloendothelialcytomycosis、Darlinghistoplasmosis、Darlingdisease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详细请查阅ICD11官网

病程分级
XT8W慢性
XT5R急性

组织胞浆菌病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组织胞浆菌病是一种由真菌组织胞浆菌引起的疾病,主要包括两个重要的变种:荚膜组织胞浆菌和荚膜组织胞浆菌杜氏变种。该病通常通过吸入含有孢子的空气传播,首先侵入肺部,随后可能扩散至其他器官如肝、脾、淋巴结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部位。根据感染程度的不同,可以表现为急性、慢性或播散性形式。


病因学特征

  1. 病原体特性

    • 组织胞浆菌属于双相型真菌,在37°C时呈现酵母形态(直径2-4μm),而在25°C培养条件下则以丝状生长。
    • 该真菌广泛存在于受蝙蝠粪便污染的土壤中,特别是在富含有机物且环境潮湿的地方更为常见。
  2. 传播途径

    • 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当人类活动导致含孢子尘埃悬浮于空气中时易于感染。
    • 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中,多数情况下感染是无症状的;但对于免疫抑制个体而言,可能会发展成为严重的全身性疾病。
  3. 易感人群

    • 免疫缺陷患者(如HIV/AIDS患者)、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剂者更容易发生严重感染。
    • 生活或工作在高风险区域(如洞穴探险者)的健康人也可能因暴露于大量孢子而患病。

病理机制

  1. 宿主反应与感染进程

    • 当吸入的孢子到达肺泡后,会被吞噬细胞捕获并转化为酵母相,在巨噬细胞内繁殖。
    • 正常免疫状态下,大多数感染被局限在肺部,并随着局部炎症反应逐渐消退。然而,在免疫力低下者体内,病原体可通过血液循环播散至全身各处。
  2. 器官损害模式

    • 肺部是最常见的初始感染部位,可引起从轻微到重度不等的呼吸系统症状,类似于流感样表现甚至肺炎。
    • 慢性肺组织胞浆菌病类似于慢性肺结核,包括持续咳嗽、胸痛、体重下降等症状;而弥漫性病变可能导致肝脾肿大及血细胞减少等问题。
    • 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较为罕见但预后极差,可出现脑膜炎等并发症。

临床表现

  1. 症状特征
    • 急性期:发热、寒战、乏力、干咳、呼吸困难等非特异性呼吸道症状。
    • 慢性/播散性:长期咳嗽、咳痰、夜间盗汗、显著体重减轻、贫血以及由于多器官受损引起的相应体征。
    • 特殊类型如非洲组织胞浆菌病主要影响皮肤及骨骼系统,伴有溃疡形成和骨质破坏。

参考文献

条目肺组织胞浆菌病1F2A.0
条目非洲组织胞浆菌病1F2A.1
条目纤维素性纵隔炎CB22.0
条目其他特指的组织胞浆菌病1F2A.Y
条目未特指的组织胞浆菌病1F2A.Z
关联真菌性肠感染指向它处
条目曲霉病1F20
条目胃肠蛙粪真菌病1F21
条目芽生菌病1F22
条目念珠菌病1F23
条目着色芽生菌病1F24
条目球孢子菌病1F25
条目耳霉病1F26
条目隐球菌病1F27
条目皮肤癣菌病1F28
条目真菌性足菌肿1F29
条目组织胞浆菌病1F2A
条目洛博芽生菌病1F2B
条目毛霉病1F2C
条目非皮肤癣菌性浅部皮肤真菌病1F2D
条目副球孢子菌病1F2E
条目暗色丝孢霉病1F2F
条目肺孢子虫病1F2G
条目赛多孢子菌病1F2H
条目孢子丝菌病1F2J
条目篮状菌病1F2K
条目伊蒙菌病1F2L
条目胎儿或新生儿真菌感染KA63
条目其他特指的真菌病1F2Y
条目未特指的真菌病1F2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