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球菌深脓疱病Streptococcal ecthyma
更新时间:2025-06-20 17:52:28
关键词
索引词Streptococcal ecthyma、链球菌深脓疱病
别名臁疮、链球菌感染性深脓疱病、链球菌引起的深脓疱病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详细请查阅ICD11官网
关联情况MG51.01
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MG51.0
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MG51.0Y
其他特指的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MG51.0Z
未特指的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MG51.02
青霉素酶稳定的耐β内酰胺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MG51.00
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MG51.Y
检出其他特指的革兰氏阳性菌
MG51.Z
检出未特指的革兰氏阳性菌
MG51.2
耐药肠球菌
MG51.2Y
其他耐药肠球菌
MG51.2Z
未特指的耐药肠球菌
MG51.20
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
MG51.11
耐磺胺类或甲氧苄氨嘧啶的肺炎链球菌
MG51.1
耐药的肺炎链球菌
MG51.1Y
其他耐药肺炎链球菌
MG51.1Z
未特指的耐药肺炎链球菌
MG51.10
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
MG51.12
耐三代头孢菌素的肺炎链球菌
链球菌深脓疱病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链球菌深脓疱病(Streptococcal ecthyma),也称为臁疮,是一种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主要为化脓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深部皮肤化脓性炎症。其特征性损害为深在性脓疱及被厚痂覆盖的溃疡,好发于下肢(尤其是小腿),常见于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或慢性病患者。愈后常遗留萎缩性瘢痕及色素沉着。
病因学特征
-
病原微生物:
- 主要致病菌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皮损后期可能合并凝固酶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后者多为继发性定植。
-
诱因:
- 宿主防御机制受损(如糖尿病、HIV感染、长期糖皮质激素使用)及局部皮肤完整性破坏(如外伤、虫咬、疥疮)是重要诱因。
- 卫生条件差、营养不良、贫血等系统性因素可加剧病情进展。
病理机制
-
感染过程:
- 链球菌通过表皮破损侵入真皮层,分泌链激酶、透明质酸酶等溶解细胞间质,形成深在性化脓性炎症。细菌外毒素(如致热外毒素)加重局部组织坏死。
-
组织损伤:
- 初期为炎性丘疹,迅速发展为脓疱,穿透表皮累及真皮。脓疱破溃后形成火山口样溃疡,基底为坏死组织伴中性粒细胞浸润,边缘陡峭隆起。
- 溃疡表面覆盖黄褐色硬痂(由纤维蛋白、炎性细胞及坏死物构成),强行剥离痂皮可致出血。
-
免疫反应:
- 宿主中性粒细胞趋化及吞噬功能对限制感染扩散至关重要。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缺陷可导致慢性迁延性病程。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局部表现:下肢(尤其胫前)多发,初为疼痛性红色硬结,进展为脓疱,破溃后形成直径1-3cm的潜行性溃疡,伴脓性渗出及周围红斑。
- 全身表现:广泛感染时可伴淋巴结炎、淋巴管炎及发热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继发败血症。
参考文献:基于以上信息综合整理自多个权威健康网站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