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科学探索医药资讯

未特指的刻板性运动障碍Unspecified Stereotyped movement disorder

更新时间:2025-06-18 16:31:10
编码6A06.Z

关键词

索引词Stereotyped movement disorder、未特指的刻板性运动障碍、刻板性运动障碍、刻板障碍、刻板NOS、刻板性行为障碍、刻板性行为障碍 [possible translation]
缩写SMD、未特指刻板性运动障碍
别名未特指的刻板行为障碍

未特指的刻板性运动障碍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核心行为特征
      • 观察到持续≥4周的重复性、无功能性目的的刻板动作(如身体摇晃、拍手、头部摆动),每日发作≥5次,每次持续≥10秒。
      • 排除其他疾病(孤独症谱系障碍、抽动障碍、药物诱发性运动障碍等)导致的刻板行为。
  2. 支持条件(临床与生物学依据)

    • 功能损害证据
      • 导致社交/学习/生活能力显著下降(如影响课堂注意力、同伴互动回避)。
      • 伴随自我伤害风险(如反复撞击硬物导致皮肤破损)。
    • 神经发育特征
      • 合并智力发育障碍(IQ<70)或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 神经影像学支持
      • fMRI显示前额叶-纹状体-丘脑回路功能连接异常(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2SD)。
  3. 阈值标准

    • 必须满足所有核心行为特征且排除其他疾病。
    • 若存在功能损害证据或神经影像学支持,可提高诊断置信度。

二、辅助检查

  1. 行为评估系统

    • 刻板行为量表(Stereotypy Severity Scale, SSS)
      • 判断逻辑:评分≥15分(总分25分)提示临床显著刻板行为,需结合视频记录分析动作频率/持续时间。
  2. 神经影像学检查树

    ┌───────────────────────┐
    │ 神经影像学评估 │
    ├───────────────┬─────┤
    │ 结构影像 │功能影像│
    │ (MRI T1/T2加权) │ (静息态fMRI)
    └───────────────┴─────┘

    • fMRI判断逻辑
      • 发现前额叶背外侧皮层与尾状核功能连接减弱(z值<-2.0)支持运动抑制通路缺陷。
  3. 电生理检查

    • 经颅磁刺激(TMS)运动阈值检测
      • 异常意义:运动皮层兴奋性增高(静息运动阈值降低>15%)提示皮质脊髓束调控异常。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神经影像学

    • 前额叶皮层厚度减少(<2.5mm):提示运动抑制功能发育迟滞,需结合行为评估。
    • 基底节区铁沉积异常(T2*信号改变):可能影响运动程序筛选,但与症状严重度无直接相关性。
  2. 遗传检测

    • SLC6A4基因5-HTTLPR短等位基因携带:与刻板行为易感性相关(OR=1.8),但无诊断特异性。
  3. 神经电生理

    • 感觉诱发电位(SEP)潜伏期延长(>均值+2.5SD):提示感觉-运动整合异常,见于40%病例。
  4. 血液检测

    • 血清素水平降低(<80 ng/mL):可能加重重复行为,需谨慎解读(受昼夜节律影响)。

四、总结

参考文献

条目刻板性运动障碍不伴自伤6A06.0
条目刻板性运动障碍伴自伤6A06.1
条目未特指的刻板性运动障碍6A06.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