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性血管瘤,未特指部位Unspecified Neoplastic haemangioma 更新时间:2025-06-19 00:25:16 关键词 索引词 Neoplastic haemangioma、肿瘤性血管瘤,未特指部位、肿瘤性血管瘤、未特指部位血管瘤 [possible translation]、未特指部位血管瘤性痣 [possible translation]、未特指部位血管瘤性痣、未特指部位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致脊髓压迫、未特指部位的血管纤维瘤、未特指部位的血管瘤、未特指部位的血管瘤痣、未特指部位的动静脉血管瘤、未特指部位的良性血管内皮瘤、未特指部位的毛细血管瘤、未特指部位的毛细血管痣、未特指部位的海绵状血管瘤、未特指部位的海绵痣、未特指部位的上皮样血管瘤、未特指部位的血管球瘤、未特指部位的血管球肌瘤、未特指部位的血管内皮瘤、单一部位的血管瘤病、未特指部位的血管瘤样囊肿、未特指部位的组织细胞样血管瘤、未特指部位的肌内血管瘤、未特指部位的少年血管瘤、未特指部位的丛状血管瘤、未特指部位的蔓状血管瘤、未特指部位的单纯血管瘤、未特指部位的静脉血管瘤、未特指部位的疣性角化性血管瘤
展开 缩写 XGM、Tumor-Xue-Guan-Liu
展开 别名 未特指部位肿瘤性血管瘤、肿瘤性血管瘤-NOS、Tumor-Vascular-Tumor-NOS
展开 肿瘤性血管瘤,未特指部位(ICD-11: 2E81.0Z)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金标准 :
组织病理学检查 :镜下见异常增殖的血管内皮细胞形成血管腔隙,免疫组化CD31/CD34阳性,排除血管畸形(GLUT1阴性)及恶性血管肿瘤(如Ki-67>30%)。
必须条件(确诊核心) :
病理确诊 :活检或切除标本符合肿瘤性血管瘤组织学特征(血管内皮细胞克隆性增生)。
影像学支持 :超声/CT/MRI显示边界清晰的血管源性肿块(血流丰富,渐进性强化)。
支持条件(临床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无痛性缓慢增大的肿块(皮肤红色/紫色斑块或皮下结节)。
婴幼儿血管瘤:出生后快速增殖→自发消退的"草莓样"病灶。
高危因素 :
妊娠期/青春期激素水平波动(雌激素敏感病灶增大)。
PHACE综合征等遗传易感背景。
并发症证据 :
溃疡或出血(浅表病灶);
压迫症状(深部病灶占位效应)。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影像学检查]
A --> C[病理学检查]
A --> D[实验室筛查]
B --> B1[超声]
B --> B2[增强CT]
B --> B3[MRI]
C --> C1[组织活检]
C --> C2[免疫组化]
D --> D1[血常规]
D --> D2[凝血功能]
判断逻辑 :
超声 :
判断 :不均匀低回声+丰富血流信号→支持血管瘤
关系 :首选筛查,深部病灶需结合CT/MRI
增强CT/MRI :
CT :软组织密度灶,强化值>30 HU→血管源性肿瘤
MRI :T2高信号+"渐进性填充"强化→典型血管瘤特征
关系 :MRI优于CT鉴别血管瘤与血管畸形
病理活检 :
判断 :
增殖期:实性内皮细胞巢+少量毛细血管腔
消退期:扩张血管腔+扁平内皮细胞
关键指标 :CD31/CD34阳性+Ki-67<10%→良性
三、实验室参考值及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参考范围
异常意义
血常规
Hb≥120 g/L (女)
Hb↓:慢性出血致缺铁性贫血(提示病灶活动性出血)
Hb≥130 g/L (男)
WBC↑:继发感染(如溃疡病灶)
凝血功能
PT 11-13.5秒
PT↑/FIB↓:警惕Kasabach-Merritt现象(巨大血管瘤伴消耗性凝血病,但罕见)
FIB 2-4 g/L
铁代谢
Ferritin≥15 ng/mL
Ferritin↓:长期隐匿性出血导致铁储备耗竭
血管标志物
VEGF<500 pg/mL
VEGF显著升高→提示血管新生活跃(需监测病灶生长速度)
四、诊断流程总结
初筛 :超声评估肿块血管特征(血流丰富+无钙化)。
鉴别 :MRI排除血管畸形(无渐进性强化)和肉瘤(浸润性生长)。
确诊 :活检证实内皮细胞克隆性增生+免疫组化良性标志。
监测 :深部病灶定期复查影像+VEGF水平(评估生物学活性)。
权威参考文献 :
WHO《软组织肿瘤分类》(2020版)
《Robbins基础病理学》(第10版)血管肿瘤章节
欧洲血管异常网络(VASCERN)诊断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