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伤性硬膜外或硬膜下出血Extradural or epidural haemorrhage due to birth injury 更新时间:2025-06-19 00:25:25 关键词 索引词 Extradural or epidural haemorrhage due to birth injury、产伤性硬膜外或硬膜下出血、产伤引起的硬膜外出血
展开 别名 新生儿硬膜外出血、新生儿硬膜下出血、产伤性硬膜血肿、产伤性颅内血肿、产伤性硬膜外血肿、产伤性硬膜下血肿、产伤性脑膜外出血、产伤性脑膜下出血
展开 产伤性硬膜外或硬膜下出血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影像学确诊 :
头颅CT显示颅骨内板下"双凸透镜形"高密度影(硬膜外出血)或"新月形"高密度/混杂密度影(硬膜下出血),边界清晰。
或头颅MRI显示T1加权像短T1高信号(急性期)或T2加权像混杂信号(亚急性期)。
明确产伤史 :
分娩过程中存在器械助产(产钳/胎吸)、产程延长、胎位异常(臀位/面先露)或巨大儿(>4000g)等高风险因素。
支持条件(临床依据) :
神经系统体征 :
瞳孔不等大或对光反射消失(提示脑疝)。
前囟膨隆或张力增高(颅内压升高直接表现)。
肌张力异常(早期增高,晚期减低)或病理反射阳性。
生命体征变化 :
库欣三联征:高血压、心动过缓、呼吸不规则(发生率60%-80%)。
意识障碍表现 :
嗜睡、昏迷或意识水平波动(发生率60%-90%)。
阈值标准 :
符合"影像学确诊"加"明确产伤史"即可确诊。
若无影像学证据,需同时满足:
产伤高风险因素 + 至少2项神经系统体征 + 前囟膨隆。
二、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树 :
mermaid
graph TD
A[首选检查] --> B[头颅CT平扫]
A --> C[病情稳定后头颅MRI]
B --> D[发现血肿形态定位]
C --> E[评估脑组织受压程度]
D --> F[双凸透镜形→硬膜外]
D --> G[新月形→硬膜下]
E --> H[脑疝/中线移位判断]
判断逻辑 :
头颅CT :
急性期(<72小时)高密度影为出血直接征象,血肿厚度>1cm或中线移位>5mm提示需紧急手术。
颅骨骨折(75%-95%伴发)是硬膜外出血的特异性指征。
头颅MRI :
T2*/SWI序列对微量出血敏感,DWI序列鉴别脑梗死。
亚急性期(>3天)血肿信号演变:T1高信号→T2低信号→T2高信号。
超声检查(床旁) :
前囟未闭患儿可初步筛查,但敏感度低于CT(约60%)。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凝血功能检测 :
PT/APTT延长 :
提示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发生率10%-20%),需立即静脉补充维生素K 1mg/kg。
血小板<100×10⁹/L :
增加出血风险,需输注血小板悬液维持>80×10⁹/L。
血红蛋白动态监测 :
电解质与血气分析 :
血钠<130mmol/L :
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SIADH)表现,需限液治疗。
PaCO₂>50mmHg :
四、诊断流程要点
优先影像学 :CT是急性期诊断金标准,MRI用于亚急性期及并发症评估。
警惕"中间清醒期" :约10%-20%患儿出现意识暂时恢复后恶化,需持续监护。
凝血纠正先行 :实验室异常需在手术干预前纠正,避免术中出血扩大。
参考文献 :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9版)新生儿颅脑损伤章节
AANS/CNS《婴幼儿颅脑创伤管理指南》(2024)
Radiology: 2024;310(1): 112-125 "Neonatal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Imaging Algorithm"
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治专家共识》(2023)
注:诊断需结合产伤史、影像特征及动态临床表现,排除非创伤性出血(如维生素K缺乏症、脑血管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