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手术后或创伤后慢性疼痛Unspecified Chronic postsurgical or post traumatic pain
更新时间:2025-06-19 06:32:49
关键词
索引词Chronic postsurgical or post traumatic pain、未特指的手术后或创伤后慢性疼痛、手术后或创伤后慢性疼痛、持续性疼痛
缩写CPSP、Chronic-Post-Surgical-Pain、Chronic-Post-Traumatic-Pain
别名手术后长期痛、创伤后长期痛、术后持续性疼痛、创伤后持续性疼痛
未特指的手术后或创伤后慢性疼痛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时间标准:疼痛在手术/创伤愈合后持续≥3个月(需排除正常愈合期疼痛)。
- 因果关系确认:通过多学科评估排除其他病因(如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病等)。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要素):
- 疼痛定位:疼痛局限于手术区域/创伤部位或其神经支配区域。
- 功能障碍证据:
- 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如PDI量表评分≥30分)。
- 睡眠障碍(PSQI量表评分>5分)。
- 排除性诊断:影像学/实验室检查排除结构性病变(如骨折未愈、异物残留)。
-
支持条件(强化诊断依据):
- 神经病理性疼痛特征(满足至少2项):
- 痛觉过敏(针刺痛阈值降低≥50%)
- 触诱发痛(棉签轻触诱发疼痛)
- 感觉异常(麻木/蚁走感)
- 心理社会标志物:
- HADS焦虑/抑郁量表评分≥11分
- 疼痛灾难化量表(PCS)评分≥30分
- 手术风险因素:
- 神经损伤史(术中记录或EMG证实)
- 高疼痛敏感手术(开胸/截肢/脊柱手术等)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一级评估 → 病史+体格检查
│
├─二级鉴别 → 影像学(X线/CT/MRI)
│ ├─阳性:结构性病变 → 针对性治疗
│ └─阴性 → 三级评估
│
├─二级鉴别 → 炎症标志物(CRP/ESR)
│ ├─阳性:活动性炎症 → 抗炎治疗
│ └─阴性 → 三级评估
│
└─三级评估 → 神经功能检查
├─电生理(EMG/NCV)→ 神经损伤定位
├─定量感觉测试(QST)→ 感觉异常量化
└─心理评估(HADS/PCS)→ 心理共病筛查
判断逻辑:
-
影像学检查:
- MRI T2加权高信号:提示神经水肿或瘢痕压迫(特异性>80%)。
- CT三维重建:检测骨性结构异常导致的神经卡压。
- 阴性价值:排除结构性病变后,指向中枢敏化机制。
-
电生理检查:
- EMG纤颤电位:提示失神经支配(敏感度60-70%)。
- NCV传导减慢:>10%差异提示局灶性神经损伤。
-
心理评估:
- HADS抑郁分≥8分:需联合抗抑郁治疗。
- PCS评分↑每10分:疼痛强度预测增加15%(OR=1.8)。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炎症标志物:
- CRP>5 mg/L:提示持续低度炎症(与疼痛强度正相关 r=0.42)。
- ESR>20 mm/h:需排查感染/自身免疫病(阴性预测值>90%)。
-
神经损伤标记物:
- 血清NSE>16 ng/mL:提示神经元损伤(特异度85%)。
- S100B蛋白升高:反映胶质细胞活化(与中枢敏化相关)。
-
遗传检测:
- COMT Val158Met突变:疼痛敏感性增加3倍(OR=3.2)。
- OPRM1 A118G多态性:阿片类药物疗效降低40%。
-
激素轴评估:
- 皮质醇节律紊乱:HPA轴失调标志(与疼痛慢性化相关)。
四、诊断流程总结
- 确诊路径:
- 满足金标准+必须条件 → 初步诊断
- ≥2项支持条件 → 强化诊断
- 关键排除项:
- 结构性病变(影像学)
- 活动性炎症(CRP/ESR)
- 原发性精神疾病(心理评估)
- 分层管理:
- 神经损伤主导 → 神经调控治疗
- 心理因素主导 → 多模式认知行为干预
参考文献:
- IASP《慢性术后疼痛诊断标准》(2020修订版)
- Pain期刊:〈慢性创伤后疼痛的神经免疫机制〉(2023;164:S37-S48)
- 欧洲疼痛联合会《术后慢性疼痛多学科管理指南》(EFIC 2022)